第125章 输出!狠狠地输出!
    “太尉可知,袁绍为何敢行汉贼之事,另立刘和为伪帝?”
    “自然是袁绍仰仗其手中兵马!”
    “是,也不是。”
    袁绍真正敢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背后的汝南袁氏,是盘踞在各地的关东世家,是那层用了两百年编制而出的人脉网。
    看看现在骂袁绍的人都是谁?
    公孙瓒除外。
    剩下的刘备、刘表、刘繇,其实都是汉室宗亲。
    而公孙瓒是以军武起家,自然不在关东世家的体系之内。
    其他的大多数,如袁术、曹操、陶谦、孔融、孔伷这些人,这些真正出身世家,仰仗世家的诸侯,则或沉默,或干脆直接接受河北朝廷的册封。
    ……
    “袁绍的强盛,不在于他夺取了冀州。而在于其身后的士族啊!”
    “那些士族之所以投靠袁绍,是因为袁绍此人一向虚伪狡诈、沽名钓誉,擅长扭曲黑白,擅长将别人的功劳加在自己的身上,将自己的过错推到别人身上。”
    “太尉出身的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的功勋之家。若论及在士人中的影响,其实并不弱于汝南袁氏。而太尉的清名更是自己修行得来的,不同于袁绍是伪装出来的名声。那太尉何不站出来号召天下士族,共同唾弃袁绍呢?”
    杨彪听到天子称赞自己,不由老脸一红。
    他已经明白了刘协的意思。就是想让关中世家发力,在名声和法理上压制袁绍为首的关东士族。
    如此一来,自然会令关中世家和关东士族产生敌对。
    可敌对又如何?
    难道不是袁绍先将他们排斥在外吗?
    既然如此,那关中世家又何必在乎面皮?在乎曾经的情谊?
    只是……
    杨彪欣喜之后又面露难色。
    “陛下,自马季长过世后,关中经学逐渐没落,恐怕难于关东经学相争锋啊。”
    要在名声和法理上压制对方,那肯定是要从经学入手。
    可自从关中大儒马融故去后,关中经学便逐渐没落,反倒是关东经学名家辈出,涿郡人卢植、北海人郑玄,以及汝南的袁逢、袁傀……
    这并非是关中人弱于关东人。
    而是边境羌人、鲜卑,不时侵犯关中,使关中不得安定。
    读书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清净。
    关中环境如此,便是真有大才,也或投笔从戎保卫边疆,或关注民生实用治世,谁还会去研习那些没用的经学?
    可不管怎样,关中的经学毕竟逐渐没落,难于关东经学争锋也是事实。
    “太尉误会朕的意思了。”
    “理这个东西,是辩不清的。”
    刘协没那么天真,从来就没有指望过能用嘴炮和大道理让关东士人乖乖就范。
    “便是现在将孔夫子从坟里挖出来,他都不能够说服那些士人。”
    毕竟道理是虚的,可利益却是真的。
    “但倘若挖出来的不是孔夫子,而是将孔门三千弟子全都挖出来,那就又不一样了。”
    杨彪和身边的韦端对视一眼,有些不解其意。
    陛下……当真想要去挖坟?
    “臣愚钝,不知陛下何意。”
    刘协抚摸着桌案上的竹简:“与其想着用更好的道理去说服少部分人,那为什么不用更浅薄的道理说服更多的人呢?”
    “不需要那么多大道理,只要将袁绍做过的事情如实写出,令世人不再受到袁绍的蒙蔽,不就自然可以揭露袁绍的真面目了吗?”
    这回杨彪听懂了。
    可他哪里能够做到?
    关东士人何其多也?想要在舆论上占据上风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若是世间有一种,造价比竹简的十分之一还要低,并且不用人抄写,只需工匠印刷就能印出文字的书册呢?”
    “用这样的书册,可以迅速将关西的经学散播开来,辩驳关东士人的经学。难道有这样的助力,太尉还是没有信心压制关东士人吗?”
    学艺不精?没关系。
    人数不多?没关系。
    造纸、印刷。
    用技术,将高贵的知识,变成不值钱的土壤。
    关东士人既然能靠着人多势众掌控话语权,那关中世家也能够靠大量不值钱的书籍去操控舆论!
    杨彪立刻意识到,这是对关中世家的一个机会!
    不仅是报复袁绍的机会,更是一个让关中经学压过关东经学,让关中士人压过关东士人的机会!
    但前提,是刘协说的那个东西,真的有。
    “自然有。”
    刘协朝身旁的贾诩问道:“朝廷可还有闲置的匠人?”
    “除去冶炼铁器、制作军备的,大致还有数百人。”
    “令他们效仿龙亭侯(蔡伦)制纸之法,全去煮制纸张。”
    得益于集权的体制以及集中的匠人,想要完成改进纸张这类简单的技术,其实并不困难。
    只要稍稍往这些匠人身上倾斜一点点的资源,那他们必然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将此事办妥。
    “待纸张制造完成后,朕会拿去给太尉试用。”
    “若是太尉觉得可堪一用,那朕就全权将此事交给太尉,由太尉打理。”争取声望与宣扬名声,才是这些朝臣应该做的事。
    至于民生和军事……他们最好还是不要过来沾边。
    “此外,太尉可曾听过朕在长安军中,教导士卒识字的事情?”
    杨彪拱手:“此乃仁政,臣早有耳闻。”
    “既是仁政,自该大力推广。”
    “军中士卒识字者毕竟不多,难以大规模教导士卒。”
    “恰好太尉、太常族中儿郎都学识出众,何不直接前往各处军府,教导士卒识字呢?”
    这,才是刘协想从杨彪他们身上得到的东西。
    让他们去自己擅长的地方唇枪舌剑。
    让他们用自己精湛的学识教书育人。
    而不是杀鸡取卵,抢走他们的粮食,或者掠夺他们的家产。
    唯有将关中各方势力真正团结起来,才能凝聚成最强大的铁拳!
    只待养精蓄锐之后,这只铁拳就能悍然出击,将外面的一切敌人全都粉碎!
    而且。
    让这些世家子弟前去各地军府教书,其实本质上也是让这些世家子弟融入军队。
    士人与士卒总是争锋相对,未尝没有两者太过割裂的缘故。
    就如之前的董卓一样。
    董卓只知士卒之苦,却不知百姓之苦。
    同样。
    那些士人也是只能窥见百姓的辛劳,却不懂士卒的艰辛。
    若是彼此之间都能再了解一些,但真就不是没有大同的可能。
    “陛下,臣领命。”
    杨彪亲自前来觐见刘协,其实心中未必没有紧张的意味。
    之前在朝堂上躺尸躺了那么久,虽然谈不上与天子,与董卓为敌,但他们天然的立场其实还是支持王允的。
    他们其实也不清楚,天子和董卓如今是否愿意重新接纳他们。
    方才杨彪一进来就说愿意“募粮”,其实除了真的被袁绍逼急外,未尝没有“钱消灾”的意思。
    本以为要狠狠肉疼一次,可谁知天子竟这般高风亮节,分文不取。
    不但不取,还变相的帮了一把关中世家,让关中世家看到了一丝能够扭转东强西弱的希望。
    而“代价”,仅仅是微不足道的“派遣族中子弟”前去军中教导士卒识字。
    如此划算的生意,杨彪又哪里有拒绝的理由呢?
    刘协对杨彪的这些小心思其实并不了解。
    不过就算了解,估计也只会轻笑一声,不以为意。
    朝廷的职责,本质上就应该是像现在一样,将各种各样的资源、人才,分配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合作共赢。
    而不是说,谁人过来都要掉一层皮……
    之前杨彪他们装死,不愿意亲近朝廷,亲近天子,那刘协也不去强逼他们。
    现在杨彪衙门愿意过来和朝廷站在一起,那刘协也不会因为之前的摩擦要打击报复。
    善政者如水。
    刘协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善政者,但他的心性和大志,都不允许他将精力消耗在这样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既然如此,就谢过太尉。”
    聊天的时间有些过于漫长,刘协起来活动活动筋骨:“朕等会要去一趟太师那里,太尉可要一起同行?”
    去董卓那里?
    杨彪的脸色顿时苍白起来:“听闻太师辛苦,臣就不去叨扰太师了。”
    看的出来,杨彪对于董卓依旧畏若猛虎。
    刘协也不逼迫:“既如此,那就不勉强了。”
    不但送别了杨彪、韦康,刘协还特意给他们送上一些硝石制成的冰块,叫他们避暑。
    都是老人家,这种毒辣天气还拖着身躯奔走,属实是有些难为他们。
    可就在刘协要出门时,又有宫人来报,说是有人求见。
    “今天怎么回事?大家都赶着趟来找朕?”
    刘协斜眼看了一眼贾诩:“文和,你最近是不是有些怠政了?平日朕这都没人来往,怎么今天还一拨接一拨的?”
    贾诩心累:“那臣走?”
    “不用,还是先留一会。”
    刘协询问宫人:“是谁来求见?若是那些领兵大将就让他们去一边凉快去。若是那些朝官文臣,朕这就把文和绑了送给他们。”
    宫人:“都不是,是蔡大家。”
    ……
    哦。
    刘协转过身,毫不客气的对一旁幽怨的贾诩下达了逐客令——
    “既然如此,那文和你还是离开好了……”
    (本章完)

章节目录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一天写三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天写三章并收藏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