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东西协调
    魏国,陈留郡。
    曹睿将洛阳诸事托付给卫臻之后,动身南巡的第一站就是陈留。
    皇帝车驾从洛阳出发到达陈留,一共了五日之久。
    毕竟是在国境之内行军,曹睿身边只有曹洪所部的五千骑兵护送。剩余的四万五千中军,早就由曹真提前数日领着南下。
    军队行军,粮草辎重自然是头等大事。四万余人的军队后勤,自然是要沿着大河运输。
    洛阳南边有洛水和伊水,沿着洛水进入黄河,再经水渠进入涡水,南下进入淮水,最后汇聚在曹休所在的扬州寿春。
    曹睿到了陈留城后,身边的诸位大臣开始处理了积攒数日的军务。
    东吴已经在试探性的进攻了,而此次进攻的地点,也颇与周鲂诈降的信中提及的地点相同。
    按周鲂信中所说,孙权将会派吕范和孙韶攻略广陵、派全琮和朱桓进攻合肥、派步骘和朱然进攻襄阳,派陆逊和潘璋进攻梅敷。
    如今从襄阳的陈群处、江夏的文聘处都传来消息,在边境附近有不明数量的吴军在活动,似乎有北上进攻的可能。
    曹睿身为皇帝来到陈留,自然是征用了陈留城中的太守府作为驻地。而此时在曹睿身边谋划参赞的,却有六人之多。
    曹真已经提前领兵南下了,司马懿此时自然是随在曹睿身侧。
    四名侍中刘晔、辛毗、黄权、陈矫也是随曹睿一同南下。侍中本就是随侍皇帝、以备咨询的,自己都南巡了,侍中还留在洛阳干嘛?一并南下就是。
    除了上述五人,中护军蒋济现今也在曹睿身边随着。蒋济此人是有才能的,此次魏国欲在扬州用兵,蒋济正是一名关键人物。
    蒋济的才能在于对扬州水系的熟知,而水运的畅通,正是用兵作战的保障所在。
    早在黄初六年,先帝曹丕率军至广陵,隔着长江向孙权炫耀武力。虽然来得时候顺风顺水,但在准备北返、路过精湖的时候,数千艘船只都因遭遇淤浅而不能前进。
    当时先帝曹丕颇为沮丧,甚至想效仿武帝曹操在赤壁退兵之时的举动,想一把火将船只都烧掉,再由陆路班师回朝。
    最后还是采纳了蒋济的建议,蒋济令人在平地凿出四五条河道出来,并且建筑堤坝来拦截湖水,用湖水冲刷将船只导入到淮河之内,为国家节省了无数资财。
    曹睿坐在堂中,看向下面坐着的六位臣子:“襄阳、江夏,吴兵已经在试探性的进攻了。”
    “司空,此事卿以为应当如何?”
    司马懿拱手作答:“禀陛下,襄阳与江夏皆不是本次预设的战场。”
    “若是我们坚守城池不与吴兵交战,则东吴的注意力全部会集中到扬州这边。”
    “若是襄阳、江夏两处开战,对大魏则是一件不利的事情。东吴依江水运,无论是聚集兵力在皖城附近、或者聚集兵力在江夏附近,都只是船运多些时间罢了,对于东吴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以臣之意,既然东吴在襄阳和江夏附近出动,打是一定要打的,但是只能小打、不能在荆州扩大战局,以免破坏了皖城作战的原定方略。”
    曹睿点了点头:“正当如此。其余诸位,卿等又有什么想法?”
    这是蒋济第一次在皇帝身边开会,自然存了几分想要表现的心思。
    蒋济开口说道:“陛下,臣有一言。”
    曹睿摆了摆手:“御前议事,朕既然问了,卿直接陈述即可,无需先行请示。”
    “臣知道了。”蒋济拱手说道:“臣以为,当今在荆州的局势,吴国攻不下襄阳、大魏也难以攻取江陵。”
    “既然如此,襄阳左近的外军是不是可以抽出来做点别的事情?”蒋济发言之后看着皇帝微微皱着的眉头。
    而曹睿此时却是如想到了什么一般,开口问道:“黄初三年攻江陵,围城围了半年,用了多少兵力?朕记得当时东吴在江陵城里,是朱然领的五千人吧?”
    司马懿回答道:“西路共计出兵六万余,约三万围攻江陵,剩下三万在江陵周边作战。”
    曹睿问道:“如果吴兵攻襄阳,襄阳城也如昔日的江陵一般留五千兵力镇守,以三个月为期,多少人能打下来?”
    襄阳吗?司马懿想了一想:“若要防住三个月的话,想必没有三万以上的兵力,是很难攻破襄阳城的。”
    “陛下之意是要调骠骑将军顺汉水东下吗?”
    曹睿微微点了点头。
    若不算内地各郡的屯田众,魏国目前的总兵力达到了三十万人之多。
    但即使是三十万这么庞大的数字,被魏国广阔的疆域一分散,也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起来。
    三十万军队,其中五万是洛阳中军、十万是各郡的兵力。与中军相对,驻防在边境上的军队被称为外军。外军目前的总兵力其实只有十五万。
    雍凉之地有外军二万,河北有外军一万,荆州有外军四万。剩余的八万外军,都布置在扬州及周边各州。
    此番曹睿率五万洛阳中军全军南下,加上曹休目前在寿春已经集结的八万外军,这就有十三万人之众了。
    若是算上青、徐、扬、豫、兖五州可用的州郡兵,挤一挤还是能挤出来四万左右的兵力。
    十七万众,五万中军、八万外军、四万州郡兵,这就是曹睿此次在东南战线能够动用的全部兵力。
    但这只是纸面上的数据,真实的兵力计算,恐怕还要少上许多。
    寿春城要守吧?合肥城要守吧?水军运输、粮草后勤都需要分兵吧?
    野战兵力最多能动用十五万,与上个月曹睿与臣子们在洛阳筹划之时的数字基本相同。
    虽然这个数字是大于孙权的‘十万众’的,但是孙权具有占据长江的大便宜,可以沿着江水便捷的东西运兵。
    以至于孙权往往可以集结十万人在一个局部战场上。
    曹魏的地域人口比孙权占优不少,此时却也只能在扬州出兵十五万。
    在现今黄初七年年底的时间点上,不存在什么一路靠着兵力优势强推到底的幻想。
    只能是以略多一些的兵力,扎扎实实的排兵布阵,以求决胜于战场之上。
    按最理想化的情况来说,十五万对十万,多出一些兵力增加或者减少的事情,往往就会决定天平两端的胜败。
    荆州之地共有外军四万,其中江夏的兵力约有一万五千,襄阳的兵力约有两万。
    若能在皖城作战之时,从襄阳抽调兵力补充江夏,再让文聘从江夏直接沿汉水威胁武昌。
    武昌可是东吴的国都所在!
    曹睿看向司马懿说道:“从荆州攻武昌,卿以为可以做到吗?”
    司马懿想了一下说道:“从荆州出兵到武昌,此事固然可行。”
    “但若陛下在寿春,而骠骑将军在襄阳,战场瞬息万变、但传讯往往不及时。”
    “如何确保荆州出兵武昌可以与陛下出兵皖城同步,臣以为这是一件最难的事情。”
    一旁坐着的黄权此时也开始发言:“若骠骑将军早到了武昌,很可能孙权就不准备在皖城用兵、全军从皖城转头攻向武昌。”
    “若骠骑将军晚到武昌,那么对扬州战事也帮不到什么忙。”
    “最好两地能够同一时间交战,如此才能使得孙权首尾不得相顾。”
    曹睿说道:“这也是朕忧虑的所在。不过荆州一处,朕以为若是能对扬州战场产生帮助当然是好的。若来不及协调,也是难免之事。”
    按照目前的军事格局,曹魏全据淮水、东吴全据长江,曹魏和东吴两家在淮水与长江之间的合肥-濡须一带拉锯。
    由于没有沿江的地域可供船只建设和停靠,在扬州方向很难挑战吴军的水军。
    但在荆州这边,襄阳可是有船的,至少有五百艘!
    “司空,替朕拟旨快马传给骠骑将军。让他那边好好筹谋一下,若是南下江夏,能够出动多少船只兵力。”
    司马懿随即领命。
    曹睿其实颇为喜欢目前众臣子讨论的氛围。
    换句话说,以司马懿为首的六名才智之士,伴于自己身边参谋军事,让曹睿生出了一种自己也有了一个‘总参谋部’的感觉。
    所谓的朝廷,只是一个处于都城之中,围绕皇帝形成的执政中枢罢了。
    如今皇帝率中军离开洛阳南巡,由于这种地理上的阻隔,自然而然的将朝廷分为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如今是由卫臻所领,留在洛阳负责国家政务正常运转,并且为前线战事统一征调物资。
    第二个部分如今由皇帝自己所领,乃是决定军国大事的决策中枢。这个部分现在是处于陈留城中,过几日会到谯县,再过几日则会到达寿春。
    决策和执行分开,将决策又牢牢围在皇帝自己身边。如今的曹睿,实际上是通过对吴的战事,强化了皇帝身边的权利。
    司马懿、刘晔、辛毗、黄权、陈矫、蒋济。
    这几人如今长随在皇帝身边,是不是应该给他们这六个人的‘机构’,取个名字呢?
    (本章完)

章节目录


三国:我不是曹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李一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一振并收藏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