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 取舍
因水利而召开的御前廷议,在西苑崇智殿连开了数日,不过除了首日以外,朱由校都没有再驾临参加。
涉及水利总署的种种,该明确的都明确了,该厘清的都厘清了,这场御前廷议的召开,是叫今后与水利有关的群体,在中枢的,在地方的,能够彼此间了解,通过这场廷议把一应体系尽快熟悉。
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任何好的建议或想法,都将会集中汇总起来,最终呈递到御前或允准,或留中。
做事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想法再多,也终究比不过一个集体,朱由校就是在通过特设或重启一个个对应有司,将肯干实事,愿意做事的肱股栋梁,给集中在某一领域下,叫他们充满斗志的去前行。
皇帝要扮演的角色,不是亲力亲为的下场,去跟一帮选手去比拼,而是要做好裁判这一角色,这样才能始终掌握主动。
“崇智殿的御前廷议如今还在召开,针对水利这一块儿,朝廷是下决心要好好整饬的,要确保大明治下,不会动辄就出现与水相关的灾害。”
西苑。
琼华岛。
朱由校穿着常服,走在这栈台上,对特召的马士英、练国事说道:“当然了,水利总署想要发挥作用,叫黄河、淮河、运河等处逐步整饬起来,这绝非是朝夕间就能办成的。”
“而对我朝而言,灾害频生这是常态,今后是否会有新的灾情,会在何地出现,这是谁都无法预判的。”
“不过有些事,少府所辖赈灾、应急两司,特别是派驻地方的联合分司,朕觉得是能跟水利总署有联系的。”
马士英、练国事相视一眼,立时就知天子讲这些是何意了。
自天子御极登基以来,这灾情就没有停过,几乎年年都有,涉及到的地方众多,这也导致大明境内,每年都会有大批的灾民。
特别是在最近两年,仅是赈灾、应急两司派驻地方的联合分司就很多,牵扯到赈灾安置诸事,一直都是他们在具体负责。
以工代赈的方式,的确为赈灾解决不少麻烦。
但也随即带来不少问题。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像北直隶这样,待到赈灾结束后,那些一无所有的灾民,在赈灾期间表现优异,是能安置到一些领域产业谋求新生的。
“按朕的预想,水利总署快到今年底,慢到明年,就会对黄河、淮河,甚至是运河,进行大规模的整饬。”
在二人思虑之际,朱由校停下脚步道:“修缮堤坝,完善水利,植树固土等方面,都需要大批的人来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朕觉得赈灾、应急两司从现在开始,就能在各地筛选人手,以作为今后水利总署实施上述诸策的主力。”
“陛下,水利总署如此规模,恐耗费的钱粮不小。”练国事听到这,皱眉讲出心中所想:“国库恐难以……”
“这些不是卿家要考虑的。”
朱由校摆摆手道:“既然在位置上,那就要做好本职,要是连这些都做不好,那朕要他们何用?”
这……
练国事也好,马士英也罢,无不露出各异的神色,他们知道接下来的中枢,甚至是地方,将会再出一些事。说起来,水利总署做的事,跟赈灾、应急是有一定牵扯的,此前做的事多了,二人都清楚水利这一块,耗费究竟有多大。
这不是砸进去几百万两,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这是需要持续的砸银子,甚至在这期间,还会出现新的灾情,可即便是这样,朝廷也必须坚持去做,不然先前做的,就毫无意义,甚至功亏一篑。
对二人所想,朱由校看出来了,但没有多讲别的。
如今的他,在做一件事。
即将面临的压力,给转递到对应的群体上,特别是做官的,今下的大明,面临的问题这么多,一个个既然选择做了大明的官,那就拿出真本事来,不然就趁早滚蛋,叫有本事的人去做。
将科道合一,增强都察院职权,与此同时还特设了廉政院,检察院,朱由校可不是叫他们当摆设的。
在今后,吏治会一直紧抓,除了反腐以外,还要抓懒政怠政的,大明官场的淘汰,已经在无形中悄然展开了。
朱由校不是崇祯。
遇到事,他不会甩锅。
对于名声,他毫不在意。
毕竟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这样的大势既然促成了,那朱由校就要维系好,把贪婪之辈除掉,把庸才剔除掉,把有限的位置,提供给那些有真才实学,有抱负,有想法的人,或许在这过程中,大明仍会经历些动荡或风波,但只要官员队伍在变好,那很多事都是能推进的。
至于银子,朱由校会想各种办法解决。
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对内摊派。
一边输血,一边放血,这种蠢事朱由校可不会去做。
“针对于这一块,朕的想法是遴选年轻力壮的青壮,最好是家里有几口男丁的。”朱由校继续道。
“给这些人只需表明一点,干够一定年限,期间表现好的,朝廷会给他们解决婚配问题,叫他们的子嗣能进修。”
大明在现阶段,甚至今后较长时间内,仍是以解决温饱为主,今下的大明,仍有很多饿肚子的人。
而水利这一块,想要做出成效,势必会有大批的人,去甘愿做最劳累的差事,甚至一辈子都是这样。
在这一现实下,他们注定是发不了财的,除了能解决温饱外,这辈子很难翻身,但想要叫他们甘愿做这些,就必须有能捆绑住他们的东西在才行。
所以朱由校想到了这些。
尽管朱由校知道,这样是很冷酷无情的,可大明想要改变,想要变好,终究是要有人去做一些别人不愿做的事,水利太重要了,重要到必须有足够的群体,去在底层去做事,危险的,可以用外族俘虏去做,但枯燥的,重复的,却只能叫大明子民来做了,朱由校唯一能做的,就是给这些人些许希望……
(本章完)
因水利而召开的御前廷议,在西苑崇智殿连开了数日,不过除了首日以外,朱由校都没有再驾临参加。
涉及水利总署的种种,该明确的都明确了,该厘清的都厘清了,这场御前廷议的召开,是叫今后与水利有关的群体,在中枢的,在地方的,能够彼此间了解,通过这场廷议把一应体系尽快熟悉。
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任何好的建议或想法,都将会集中汇总起来,最终呈递到御前或允准,或留中。
做事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想法再多,也终究比不过一个集体,朱由校就是在通过特设或重启一个个对应有司,将肯干实事,愿意做事的肱股栋梁,给集中在某一领域下,叫他们充满斗志的去前行。
皇帝要扮演的角色,不是亲力亲为的下场,去跟一帮选手去比拼,而是要做好裁判这一角色,这样才能始终掌握主动。
“崇智殿的御前廷议如今还在召开,针对水利这一块儿,朝廷是下决心要好好整饬的,要确保大明治下,不会动辄就出现与水相关的灾害。”
西苑。
琼华岛。
朱由校穿着常服,走在这栈台上,对特召的马士英、练国事说道:“当然了,水利总署想要发挥作用,叫黄河、淮河、运河等处逐步整饬起来,这绝非是朝夕间就能办成的。”
“而对我朝而言,灾害频生这是常态,今后是否会有新的灾情,会在何地出现,这是谁都无法预判的。”
“不过有些事,少府所辖赈灾、应急两司,特别是派驻地方的联合分司,朕觉得是能跟水利总署有联系的。”
马士英、练国事相视一眼,立时就知天子讲这些是何意了。
自天子御极登基以来,这灾情就没有停过,几乎年年都有,涉及到的地方众多,这也导致大明境内,每年都会有大批的灾民。
特别是在最近两年,仅是赈灾、应急两司派驻地方的联合分司就很多,牵扯到赈灾安置诸事,一直都是他们在具体负责。
以工代赈的方式,的确为赈灾解决不少麻烦。
但也随即带来不少问题。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像北直隶这样,待到赈灾结束后,那些一无所有的灾民,在赈灾期间表现优异,是能安置到一些领域产业谋求新生的。
“按朕的预想,水利总署快到今年底,慢到明年,就会对黄河、淮河,甚至是运河,进行大规模的整饬。”
在二人思虑之际,朱由校停下脚步道:“修缮堤坝,完善水利,植树固土等方面,都需要大批的人来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朕觉得赈灾、应急两司从现在开始,就能在各地筛选人手,以作为今后水利总署实施上述诸策的主力。”
“陛下,水利总署如此规模,恐耗费的钱粮不小。”练国事听到这,皱眉讲出心中所想:“国库恐难以……”
“这些不是卿家要考虑的。”
朱由校摆摆手道:“既然在位置上,那就要做好本职,要是连这些都做不好,那朕要他们何用?”
这……
练国事也好,马士英也罢,无不露出各异的神色,他们知道接下来的中枢,甚至是地方,将会再出一些事。说起来,水利总署做的事,跟赈灾、应急是有一定牵扯的,此前做的事多了,二人都清楚水利这一块,耗费究竟有多大。
这不是砸进去几百万两,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这是需要持续的砸银子,甚至在这期间,还会出现新的灾情,可即便是这样,朝廷也必须坚持去做,不然先前做的,就毫无意义,甚至功亏一篑。
对二人所想,朱由校看出来了,但没有多讲别的。
如今的他,在做一件事。
即将面临的压力,给转递到对应的群体上,特别是做官的,今下的大明,面临的问题这么多,一个个既然选择做了大明的官,那就拿出真本事来,不然就趁早滚蛋,叫有本事的人去做。
将科道合一,增强都察院职权,与此同时还特设了廉政院,检察院,朱由校可不是叫他们当摆设的。
在今后,吏治会一直紧抓,除了反腐以外,还要抓懒政怠政的,大明官场的淘汰,已经在无形中悄然展开了。
朱由校不是崇祯。
遇到事,他不会甩锅。
对于名声,他毫不在意。
毕竟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这样的大势既然促成了,那朱由校就要维系好,把贪婪之辈除掉,把庸才剔除掉,把有限的位置,提供给那些有真才实学,有抱负,有想法的人,或许在这过程中,大明仍会经历些动荡或风波,但只要官员队伍在变好,那很多事都是能推进的。
至于银子,朱由校会想各种办法解决。
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对内摊派。
一边输血,一边放血,这种蠢事朱由校可不会去做。
“针对于这一块,朕的想法是遴选年轻力壮的青壮,最好是家里有几口男丁的。”朱由校继续道。
“给这些人只需表明一点,干够一定年限,期间表现好的,朝廷会给他们解决婚配问题,叫他们的子嗣能进修。”
大明在现阶段,甚至今后较长时间内,仍是以解决温饱为主,今下的大明,仍有很多饿肚子的人。
而水利这一块,想要做出成效,势必会有大批的人,去甘愿做最劳累的差事,甚至一辈子都是这样。
在这一现实下,他们注定是发不了财的,除了能解决温饱外,这辈子很难翻身,但想要叫他们甘愿做这些,就必须有能捆绑住他们的东西在才行。
所以朱由校想到了这些。
尽管朱由校知道,这样是很冷酷无情的,可大明想要改变,想要变好,终究是要有人去做一些别人不愿做的事,水利太重要了,重要到必须有足够的群体,去在底层去做事,危险的,可以用外族俘虏去做,但枯燥的,重复的,却只能叫大明子民来做了,朱由校唯一能做的,就是给这些人些许希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