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巡抚雷琼廉
第270章 巡抚雷琼廉
李明忠投降,再加上两广总督府的照会,赤军接收琼州、雷州、廉州就顺利多了。
二十八日,岑丹初率军进驻廉州府城,在此设置军政府,任命杨玉祁巡抚廉州、高州、琼州三府,试图在三府建立军政府政权。
明末礼乐崩坏,社会秩序空前混乱,官府对乡村的控制也大为削弱。廉州、高州、琼州三府地处偏僻,离广州较远,境内村寨林立,情况颇为复杂。
“玉祁,你受命巡抚高琼廉,可知该从何处着手?”
杨玉祁身兼军谘府都督佥事、水师第二协协统、高琼廉巡抚,位高权重,俨然已是一镇诸侯。
他略一思索,说道:“总得军政一起抓,先派兵占领各处州县卫所,再委任官吏,在各级建立军政府。如此政令畅通,方能施展拳脚。”
这年头,勋镇稍有实力,手上都有大把的空白敕书、札书,径行委任府县官吏,不必知会朝廷。有些跋扈的勋镇,连吏部札书都不要,自行委任官吏。
赤军接收雷州、廉州、琼州三府,自然要在各级建立军政府。官吏若有贤名,可以继续留任,若是暴虐苛民之辈,自当罢官驱逐。
“各地佃变又起,你准备怎么应付?”丹初看着杨玉祁,问道。
这是个棘手的难题。佃民身上负担太重,极度渴望改善生活。
隆武二年,清军攻入广东,广东各地佃变四起,要求降低租赋,减免徭役。清军剿抚并用,各地佃变相继偃旗息鼓。实力大的佃兵挟持田主,结社自保,成为社兵。实力弱的佃兵解甲归田,重新为田主耕田输租。
赤军着佃纳粮,声名远播。雷州、琼州、廉州三府佃民闻声而起,社会秩序更加混乱。有的州县,佃民占领城池,烧毁田契,甚至分割田主财产耕牛。
杨玉祁对此并无良策,正想请教丹初,丹初却主动询问起来。他略一思索,说道:“赤军初来乍到,得抓紧恢复秩序、安定人心。对于各地佃变,似应剿抚并用,解散佃兵,安抚普通佃民。至于着佃纳粮政策,似应推迟。各级军政府成立需要时间,预计可到年底前建成乡政府。不如,等到明年夏秋时,再改行着佃纳粮。”
这?显然太保守了。
丹初摇摇头,说道:“时不我待,眼下马上就要秋收,不如趁机宣布着佃纳粮,以争取民心。”
“大将军,”杨玉祁颇感犹疑,说道:“就怕我们立足未稳,贸然实行着佃纳粮,会遭到各地豪强的反对。”
一阵凉风吹过,夹杂着海水的潮气和晚稻的香气。盛夏已过,秋天将要来临。预想已久的战争,已经悄悄拉开了序幕。
直觉告诉丹初,时间紧迫,必须加速整合雷州、琼州、廉州三府。
“不破不立,着佃纳粮还是要尽早,从这次秋收就开始。不然,我们财力不够,不能养活新增的军队,也不能应付即将而来的大战。”
丹初顿了顿,说道:“着佃纳粮亦是解决佃变的良药,佃户获得五成的收成,可以勉强温饱,自然不会再结社对抗官府。
“剿抚并用,那是鞑子的办法,是鞑子为维护田主而制定的政策。我们倡导平等,与其维护田主,不如维护佃户。着佃纳粮一旦推行,佃变自然消弥。”杨玉祁颇受启发,说道:“大将军的话醍醐灌顶,令职下豁然开朗。”
对杨玉祁,丹初还是放心的。毕竟是自己的元从老人,又曾担任赤军作战局长、参军佥事,与丹初朝夕相处,从丹初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谈到乡兵,丹初说道:“雷琼廉三府乡兵林立,对乡兵也得多加留意。打仗讲究擒贼先擒王,对乡兵也是如此。只要能治住为首几撮乡兵,其余乡兵自然就范,或解散为民,或收编为守兵。”
杨玉祁点点头,应道:“赤军有一协水师、一协步兵驻守雷、琼、廉三地,统摄乡兵毫无问题。职下还有一事请教大将军,灵山的朱统鉴、石城的熊兆佐、高州的李明忠,三人身份特殊,该如何处置?”
朱统鉴乃宁王余脉,智勇过人,绰号“朱千岁”。隆武二年,清军攻入广东,占领广东全境。朱统鉴统率义师,收复廉州,一时声名鹊起。
明廷向来防范宗室,从不许宗室领兵。朱统鉴以军功复廉州,事后仅被封为灵川县知县,已属格外开恩。
熊兆佐则为楚师将领,曾担任何腾蛟的中军,为人儒雅知礼,谨守臣节,号称儒将。去年全州之战,丹初曾与他并肩作战,彼此有同袍之谊。
丹初不假思索,说道:“朱统鉴口碑很好,素有贤名,打仗也颇为勇猛,是个可造之材。你去探探他的口风,若他愿意领兵打仗,就请他到赤军效力,先给他个营官做做。
“我与熊兆佐有同袍之益,楚师寄居石城,士无战心。你对他不妨加意笼络,时机成熟,自然收为己用。至于高州的李明忠,其人志大才疏,非方面之才。你与他各守汛地,井水不犯河水即可。”
处理佃变、乡兵已有思路,杨玉祁巡抚雷琼廉也就有了信心。最后,他问道:“听说,朝廷擢升张孝起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高雷廉琼四府。请教大将军,我们该如此对待张孝起?”
“哎!”时局纷乱,朝廷不事恢复,反加掣肘,令丹初颇为不满。
岑、李两勋镇争夺粤西四府,朝廷亦“别出心裁”,派张孝起巡抚高雷廉琼四府。勋镇跋扈,早已不把朝令放在眼里。朝廷作此举动,岂不自取其辱?
其实,这背后别有隐情。朝廷“打虎”,张孝起颇为积极。“五虎”罢斥之后,党争依旧不减。张孝起为吏科给事中,俨然执掌言路,干涉铨选大政。于是,朝臣又密谋排挤,把张孝起赶出朝廷,才有了巡抚四府的任命。
丹初封定虏伯时,张孝起为天使官,彼此认识。张孝起清真介直,不畏强御,正是当御史的料。巡抚地方?他无兵无卒,无根无基,根本就行不通。朝廷用人不明,徒为勋镇笑耳。
“这件事有两种办法。第一,把张孝起赶到高州,眼不见为净。第二,另起炉灶,把张孝起架空。你选哪个?”
丹初问道,顺便考察杨玉祁的才智。
杨玉祁略一思索,说道:“我选第二条。”
“嗯,”丹初赞道:“应该选第二条,卿可以担负方面之任了。”
(本章完)
李明忠投降,再加上两广总督府的照会,赤军接收琼州、雷州、廉州就顺利多了。
二十八日,岑丹初率军进驻廉州府城,在此设置军政府,任命杨玉祁巡抚廉州、高州、琼州三府,试图在三府建立军政府政权。
明末礼乐崩坏,社会秩序空前混乱,官府对乡村的控制也大为削弱。廉州、高州、琼州三府地处偏僻,离广州较远,境内村寨林立,情况颇为复杂。
“玉祁,你受命巡抚高琼廉,可知该从何处着手?”
杨玉祁身兼军谘府都督佥事、水师第二协协统、高琼廉巡抚,位高权重,俨然已是一镇诸侯。
他略一思索,说道:“总得军政一起抓,先派兵占领各处州县卫所,再委任官吏,在各级建立军政府。如此政令畅通,方能施展拳脚。”
这年头,勋镇稍有实力,手上都有大把的空白敕书、札书,径行委任府县官吏,不必知会朝廷。有些跋扈的勋镇,连吏部札书都不要,自行委任官吏。
赤军接收雷州、廉州、琼州三府,自然要在各级建立军政府。官吏若有贤名,可以继续留任,若是暴虐苛民之辈,自当罢官驱逐。
“各地佃变又起,你准备怎么应付?”丹初看着杨玉祁,问道。
这是个棘手的难题。佃民身上负担太重,极度渴望改善生活。
隆武二年,清军攻入广东,广东各地佃变四起,要求降低租赋,减免徭役。清军剿抚并用,各地佃变相继偃旗息鼓。实力大的佃兵挟持田主,结社自保,成为社兵。实力弱的佃兵解甲归田,重新为田主耕田输租。
赤军着佃纳粮,声名远播。雷州、琼州、廉州三府佃民闻声而起,社会秩序更加混乱。有的州县,佃民占领城池,烧毁田契,甚至分割田主财产耕牛。
杨玉祁对此并无良策,正想请教丹初,丹初却主动询问起来。他略一思索,说道:“赤军初来乍到,得抓紧恢复秩序、安定人心。对于各地佃变,似应剿抚并用,解散佃兵,安抚普通佃民。至于着佃纳粮政策,似应推迟。各级军政府成立需要时间,预计可到年底前建成乡政府。不如,等到明年夏秋时,再改行着佃纳粮。”
这?显然太保守了。
丹初摇摇头,说道:“时不我待,眼下马上就要秋收,不如趁机宣布着佃纳粮,以争取民心。”
“大将军,”杨玉祁颇感犹疑,说道:“就怕我们立足未稳,贸然实行着佃纳粮,会遭到各地豪强的反对。”
一阵凉风吹过,夹杂着海水的潮气和晚稻的香气。盛夏已过,秋天将要来临。预想已久的战争,已经悄悄拉开了序幕。
直觉告诉丹初,时间紧迫,必须加速整合雷州、琼州、廉州三府。
“不破不立,着佃纳粮还是要尽早,从这次秋收就开始。不然,我们财力不够,不能养活新增的军队,也不能应付即将而来的大战。”
丹初顿了顿,说道:“着佃纳粮亦是解决佃变的良药,佃户获得五成的收成,可以勉强温饱,自然不会再结社对抗官府。
“剿抚并用,那是鞑子的办法,是鞑子为维护田主而制定的政策。我们倡导平等,与其维护田主,不如维护佃户。着佃纳粮一旦推行,佃变自然消弥。”杨玉祁颇受启发,说道:“大将军的话醍醐灌顶,令职下豁然开朗。”
对杨玉祁,丹初还是放心的。毕竟是自己的元从老人,又曾担任赤军作战局长、参军佥事,与丹初朝夕相处,从丹初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谈到乡兵,丹初说道:“雷琼廉三府乡兵林立,对乡兵也得多加留意。打仗讲究擒贼先擒王,对乡兵也是如此。只要能治住为首几撮乡兵,其余乡兵自然就范,或解散为民,或收编为守兵。”
杨玉祁点点头,应道:“赤军有一协水师、一协步兵驻守雷、琼、廉三地,统摄乡兵毫无问题。职下还有一事请教大将军,灵山的朱统鉴、石城的熊兆佐、高州的李明忠,三人身份特殊,该如何处置?”
朱统鉴乃宁王余脉,智勇过人,绰号“朱千岁”。隆武二年,清军攻入广东,占领广东全境。朱统鉴统率义师,收复廉州,一时声名鹊起。
明廷向来防范宗室,从不许宗室领兵。朱统鉴以军功复廉州,事后仅被封为灵川县知县,已属格外开恩。
熊兆佐则为楚师将领,曾担任何腾蛟的中军,为人儒雅知礼,谨守臣节,号称儒将。去年全州之战,丹初曾与他并肩作战,彼此有同袍之谊。
丹初不假思索,说道:“朱统鉴口碑很好,素有贤名,打仗也颇为勇猛,是个可造之材。你去探探他的口风,若他愿意领兵打仗,就请他到赤军效力,先给他个营官做做。
“我与熊兆佐有同袍之益,楚师寄居石城,士无战心。你对他不妨加意笼络,时机成熟,自然收为己用。至于高州的李明忠,其人志大才疏,非方面之才。你与他各守汛地,井水不犯河水即可。”
处理佃变、乡兵已有思路,杨玉祁巡抚雷琼廉也就有了信心。最后,他问道:“听说,朝廷擢升张孝起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高雷廉琼四府。请教大将军,我们该如此对待张孝起?”
“哎!”时局纷乱,朝廷不事恢复,反加掣肘,令丹初颇为不满。
岑、李两勋镇争夺粤西四府,朝廷亦“别出心裁”,派张孝起巡抚高雷廉琼四府。勋镇跋扈,早已不把朝令放在眼里。朝廷作此举动,岂不自取其辱?
其实,这背后别有隐情。朝廷“打虎”,张孝起颇为积极。“五虎”罢斥之后,党争依旧不减。张孝起为吏科给事中,俨然执掌言路,干涉铨选大政。于是,朝臣又密谋排挤,把张孝起赶出朝廷,才有了巡抚四府的任命。
丹初封定虏伯时,张孝起为天使官,彼此认识。张孝起清真介直,不畏强御,正是当御史的料。巡抚地方?他无兵无卒,无根无基,根本就行不通。朝廷用人不明,徒为勋镇笑耳。
“这件事有两种办法。第一,把张孝起赶到高州,眼不见为净。第二,另起炉灶,把张孝起架空。你选哪个?”
丹初问道,顺便考察杨玉祁的才智。
杨玉祁略一思索,说道:“我选第二条。”
“嗯,”丹初赞道:“应该选第二条,卿可以担负方面之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