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康熙做皇帝的时候靠着聪敏好学记性好碾压大部分臣子。给雍正的印象就是皇帝要懂很多才能不被臣子蒙蔽,因此他觉得自己该补上这一课,在四十多岁的年纪拿出当初在尚书房学习的劲头重新学习了。
海棠在江南就打算送弘晖回京城,目的就是让他学习。
她此时回到了孤山行宫,带着弘晖在行宫里转悠。就问弘晖:“你说为什么这次粮食价格来势汹汹?”
弘晖说:“是因为今年大旱,所以民间出现了恐慌,恐慌生出流言,流言推高了粮价。”
海棠摇头:“你说的是最表面的原因,说到底是恰逢其会,制造出这场危机的是今年的摊丁入亩和追缴亏空,再远一点就是大量白银流入国内,这笔银子没处钱生钱,因此闹出了这件事。”
“愿闻其详。”
“先说白银流入,钱庄生意从前明开始,一直以来都是混业经营,钱庄有吸储和放贷的生意。吸储好理解,白银流入那些富商之手,这些人把一部分银子拿出来放到钱庄吃利息。钱庄靠什么挣钱呢?自然是放贷,可是国人对借贷很慎重,借贷的群体有两种人,做生意的人不会轻易扩大规模,一直以来都是谨慎行事,对借钱都是三思而后行。另一种是百姓,百姓借钱没几个子,就是驴打滚九出十三归这种伤天害理的印子钱,最后逼得人家家破人亡,也就是百儿八十两银子的收入。可是钱庄的吸收的储银越来越多,需要付的利息也多,但是放出的贷款却不多,这就是挣得少花得多,自然是想趁着粮家飙升捞一笔弥补他们钱庄的亏空。”
弘晖点头。
海棠接着说:“这是钱庄入场的原因,他们看上去就是为了捞钱,可是钱庄里面也有聪明人,那些掌柜们都是人精,难道看不出这里面的危机吗?有时候有命挣钱没命花钱,这事儿闹大了,朝廷追究下来,民斗不过官,你说他们怎么就这么多钱庄一起投钱呢?说到底他们的东家和股东都是江南的大地主。
他们不满这次摊丁入亩,就想推高粮食价格,到时候在朝廷焦头烂额、民间动荡的时候向你皇阿玛提条件换取取消摊丁入亩,如果朝廷不推行或者晚几年推行他们就低价抛粮,你皇阿玛若是不愿意吃这个亏,直接下手明抢,他们一把火烧了粮食,最后还是天下动荡,你说你阿玛被逼得没法子会不会捏鼻子认下?
说到底他们就是吓唬咱们,如果不顺着他们就是天下大乱。到时候成功了,他们江南的大地主有钱人岂不是如明朝末年那样又可以兴风作浪?到时候结党营私,再次用他们掌握的官员挑起党争党同伐异。
明朝灭亡他们袖手旁观,甚至是推波助澜,这群人才不会管谁做皇帝,谁和他们穿一条裤子谁就是好皇帝。”
顺着海棠的思路,弘晖说:“他们想跟皇阿玛谈判,就要有人牵线搭桥,这些人就是各地的官员。这些官员现在都被追缴亏空,这时候只要拿出三五两银子入股,到时候粮食居高不下,他们拿高粮价赚的银子以分红的名义填补这些官员的亏空,还能和这些人结下交情,到时候再官商勾结顺势结党,这真是一箭双雕的好算计啊!”
其实也未必是这些人主动结交官员,也有可能是这些官员主动找上门的。总之各方面推波助澜下,粮食价格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怖高度。
海棠就说:“因此我想让你回京城,这种价格战是数百年难遇的一场较量,没有火炮刀剑战马,但是残酷之处不亚于大军成片战死。”
弘晖点头,他也想去见识一番。
海棠带着他散步,接着说:“弘晖,在你走之前我要告诉你,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价格战,或许有的行业这样的价格战以前发生过,但是没法和这次的比,这次的价格战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是将来的史学家大书特书的一件事。”哪怕参与双方的手段让人觉得菜到抠脚,让日后的人看着如菜鸟互啄,但是这真的是另类大战的开山之作。
弘晖皱眉。
海棠接着说:“它是另外一次意义上‘礼崩乐坏’。是‘新钱’战胜‘老钱’,是新兴战胜传统,是海权战胜陆权,”也是资本第一次战胜封建。
弘晖还在思考这件事,海棠就说:“这场大战后朝廷必然要插手钱庄这个行当,钱庄关门后该如何赔付储户?该如何清盘?如何给这个行当戴上紧箍咒?这些事比这次价格战更要紧。说不定将来朝廷为了方便发行大明宝钞一类的纸币,将来南北商业交流频繁,一切都少不了钱庄的运转,所以朝廷要早一步想到管理钱庄。”
她把一封厚厚的信拿出来给弘晖:“回去给你阿玛看看。”
次日一早弘晖立即坐船北上,一路不停,到了通州之后换小船直接进京,在京城换车,用了三天时间从杭州到达了园子里。
京城如今的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出现了回调一天狂涨三天的局面,京城的街头巷尾都在聊这件事,粮食影响的行业很多,比如是酒,醋,餐饮等,现在别说路边摆摊卖馄饨包子的小摊,连大酒楼都支撑不住了。
雍正着急上火,嘴上起了一圈泡,下令八旗不许再卖粮食给那些收粮的行商,雍正担心的是日后八旗的粮食都没了,作战的时候必然会动摇军心。
起初八旗的旗人不听,好不容易逮着挣钱的机会为什么不卖?接着发现粮食价格一路上涨,就觉得不能轻易卖了,说不定明天比今天价格更好呢,手里攥着粮食,一天盼着高过一天。不只是八旗的旗人,连同各地的地主都后悔卖早了,攥着手里仅存的粮食待价而沽,人性的贪婪就是如此。
紧接着八旗内部消息灵通的人听说各地方的大仓守军在偷偷地卖粮,有些粮商秘密找到了仓储侍郎,想要买粮。仓储侍郎就说:“卖是可以卖,不过这是杀头的买卖,万一上面追究起来,爷们全家老小都要填进去,得加钱!”
随后半个月内负责运输粮食的漕运衙门和各地的粮仓开始偷偷卖粮,这价格就不是市场价了,都是各个衙门订下的价格,比当时的市场价还要高,尽管这价钱要得太高,握着大笔银钱的粮商愉快地吃下了大仓里的粮食。随后各地传来消息,说是漕运衙门的船翻了,船队的粮食都翻到了河里,又说某地天干物燥发生了火龙烧仓。
看到钦差火急火燎地出城查勘粮仓火灾,粮商们高兴地继续拉升价格,此时有粮食的百姓已经不卖粮了,都觉得这几年要闹饥荒,粮食留着自己吃。没粮食的百姓开始成群结队出去偷粮,地里面的玉米棒子还青着,被人连玉米秆子都偷了。果园的苹果还酸着就被人成群结队地偷去。种红薯的人家第二天去地里一看,红薯藤都被人给割走,留下一片光秃秃的地。不少地方的树叶子和野草野菜都被人给弄走,下水抓鱼的人也多了,眼看着民间已经挨饿,不少商人觉得再过几个月只要等到天冷,必然是各地百姓没吃没喝卖儿卖女,到时候粮价还能飙升。
这粮食比金子都贵,有人说吃肉都比吃粮划算,实际上因为养牛羊的成本增加,肉的价格也在飙升,各行各业都在涨价。粮食是整个国家的压舱石,一旦发生变动真的是有国家倾覆的危险。
在此极其危险的时刻,各处奉皇帝旨意仓库开始放粮。
朝廷大仓根据粮食的成色价格不同,但是最贵的也就是市场价的一半。
瞬间百姓们挤爆了大仓,大仓外面那一圈护城河里挤的都是人,有不少百姓拿着买到的粮食转手卖给粮商赚差价,也有人死死地捂着以备荒年。
接着第二日大仓价格比昨日的价格还低,又有不少人去买。第三天比昨日还低,这么一天比一天低下来,大仓已经限购了,每日拿着家里的户籍去大仓,根据户籍上的人口数目,一口人一天限购一斤粮食。
半个月后,漕运衙门把夏收的皇粮国税送来,这边皇粮排队入库,海外的粮食也送到了。长长的车队一眼望不到头,路上有粮食袋子从押送大车上掉落,大米滚了一地,押送的衙役只把袋子收了回去,地上滚落的粮食看都没看一眼。有胆子大的百姓赶上去抢,这真是粮食,白花花的大米!
众人热切地看着大米,再看看长得看不到尾巴的队伍,这就是看不到头的粮食啊!随后一传十十传百,两天后整个北方都安定了下来。
各处大仓开仓卖粮,这粮食价格就是年初时候的粮价,百姓们都吃得起了,尽管每日要排队很久,一个家庭一次最多也就能买十来斤,但是十斤粮食拌着夏季到处都生长的野菜够家里吃几日了。城外偷庄稼的人也销声匿迹,城里城外恢复了平静。
粮商的粮食砸在手里,普通百姓宁肯一早起来去朝廷大仓外面排队买粮食也不肯去买粮商的高价粮。
粮商的粮食如果降价卖,绝对亏了,不降价又没人来买,朝廷放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粮商派人去通州和山东港口,发现运送粮食的大船隔几天就有一批船靠岸。负责搬运的码头力工也说是正经粮食,都是新粮,新粮和陈粮的味道大家都能闻得出来。
紧接着江南富商中流传的一个消息:钱庄没钱了!
随着一家又一家取钱的人空手而归,大小钱庄开始被储户挤兑。
钱庄被挤兑相当于釜底抽薪,北方的粮商必须割肉出货赶快回笼资金送回南方,一旦开始降价就争先恐后地降价,形成了价格踩踏。因为这粮食普通百姓是买不完的,买大量的粮食放到家里,都是陈粮不说,还要防备着被老鼠偷,关键是这粮食降价了也不便宜啊,如果便宜买上几千斤能吃一年,但是这时候买粮食,这价格别说几千斤了,买几十斤都要被人笑话是傻瓜。
海棠在江南就打算送弘晖回京城,目的就是让他学习。
她此时回到了孤山行宫,带着弘晖在行宫里转悠。就问弘晖:“你说为什么这次粮食价格来势汹汹?”
弘晖说:“是因为今年大旱,所以民间出现了恐慌,恐慌生出流言,流言推高了粮价。”
海棠摇头:“你说的是最表面的原因,说到底是恰逢其会,制造出这场危机的是今年的摊丁入亩和追缴亏空,再远一点就是大量白银流入国内,这笔银子没处钱生钱,因此闹出了这件事。”
“愿闻其详。”
“先说白银流入,钱庄生意从前明开始,一直以来都是混业经营,钱庄有吸储和放贷的生意。吸储好理解,白银流入那些富商之手,这些人把一部分银子拿出来放到钱庄吃利息。钱庄靠什么挣钱呢?自然是放贷,可是国人对借贷很慎重,借贷的群体有两种人,做生意的人不会轻易扩大规模,一直以来都是谨慎行事,对借钱都是三思而后行。另一种是百姓,百姓借钱没几个子,就是驴打滚九出十三归这种伤天害理的印子钱,最后逼得人家家破人亡,也就是百儿八十两银子的收入。可是钱庄的吸收的储银越来越多,需要付的利息也多,但是放出的贷款却不多,这就是挣得少花得多,自然是想趁着粮家飙升捞一笔弥补他们钱庄的亏空。”
弘晖点头。
海棠接着说:“这是钱庄入场的原因,他们看上去就是为了捞钱,可是钱庄里面也有聪明人,那些掌柜们都是人精,难道看不出这里面的危机吗?有时候有命挣钱没命花钱,这事儿闹大了,朝廷追究下来,民斗不过官,你说他们怎么就这么多钱庄一起投钱呢?说到底他们的东家和股东都是江南的大地主。
他们不满这次摊丁入亩,就想推高粮食价格,到时候在朝廷焦头烂额、民间动荡的时候向你皇阿玛提条件换取取消摊丁入亩,如果朝廷不推行或者晚几年推行他们就低价抛粮,你皇阿玛若是不愿意吃这个亏,直接下手明抢,他们一把火烧了粮食,最后还是天下动荡,你说你阿玛被逼得没法子会不会捏鼻子认下?
说到底他们就是吓唬咱们,如果不顺着他们就是天下大乱。到时候成功了,他们江南的大地主有钱人岂不是如明朝末年那样又可以兴风作浪?到时候结党营私,再次用他们掌握的官员挑起党争党同伐异。
明朝灭亡他们袖手旁观,甚至是推波助澜,这群人才不会管谁做皇帝,谁和他们穿一条裤子谁就是好皇帝。”
顺着海棠的思路,弘晖说:“他们想跟皇阿玛谈判,就要有人牵线搭桥,这些人就是各地的官员。这些官员现在都被追缴亏空,这时候只要拿出三五两银子入股,到时候粮食居高不下,他们拿高粮价赚的银子以分红的名义填补这些官员的亏空,还能和这些人结下交情,到时候再官商勾结顺势结党,这真是一箭双雕的好算计啊!”
其实也未必是这些人主动结交官员,也有可能是这些官员主动找上门的。总之各方面推波助澜下,粮食价格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怖高度。
海棠就说:“因此我想让你回京城,这种价格战是数百年难遇的一场较量,没有火炮刀剑战马,但是残酷之处不亚于大军成片战死。”
弘晖点头,他也想去见识一番。
海棠带着他散步,接着说:“弘晖,在你走之前我要告诉你,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价格战,或许有的行业这样的价格战以前发生过,但是没法和这次的比,这次的价格战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是将来的史学家大书特书的一件事。”哪怕参与双方的手段让人觉得菜到抠脚,让日后的人看着如菜鸟互啄,但是这真的是另类大战的开山之作。
弘晖皱眉。
海棠接着说:“它是另外一次意义上‘礼崩乐坏’。是‘新钱’战胜‘老钱’,是新兴战胜传统,是海权战胜陆权,”也是资本第一次战胜封建。
弘晖还在思考这件事,海棠就说:“这场大战后朝廷必然要插手钱庄这个行当,钱庄关门后该如何赔付储户?该如何清盘?如何给这个行当戴上紧箍咒?这些事比这次价格战更要紧。说不定将来朝廷为了方便发行大明宝钞一类的纸币,将来南北商业交流频繁,一切都少不了钱庄的运转,所以朝廷要早一步想到管理钱庄。”
她把一封厚厚的信拿出来给弘晖:“回去给你阿玛看看。”
次日一早弘晖立即坐船北上,一路不停,到了通州之后换小船直接进京,在京城换车,用了三天时间从杭州到达了园子里。
京城如今的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出现了回调一天狂涨三天的局面,京城的街头巷尾都在聊这件事,粮食影响的行业很多,比如是酒,醋,餐饮等,现在别说路边摆摊卖馄饨包子的小摊,连大酒楼都支撑不住了。
雍正着急上火,嘴上起了一圈泡,下令八旗不许再卖粮食给那些收粮的行商,雍正担心的是日后八旗的粮食都没了,作战的时候必然会动摇军心。
起初八旗的旗人不听,好不容易逮着挣钱的机会为什么不卖?接着发现粮食价格一路上涨,就觉得不能轻易卖了,说不定明天比今天价格更好呢,手里攥着粮食,一天盼着高过一天。不只是八旗的旗人,连同各地的地主都后悔卖早了,攥着手里仅存的粮食待价而沽,人性的贪婪就是如此。
紧接着八旗内部消息灵通的人听说各地方的大仓守军在偷偷地卖粮,有些粮商秘密找到了仓储侍郎,想要买粮。仓储侍郎就说:“卖是可以卖,不过这是杀头的买卖,万一上面追究起来,爷们全家老小都要填进去,得加钱!”
随后半个月内负责运输粮食的漕运衙门和各地的粮仓开始偷偷卖粮,这价格就不是市场价了,都是各个衙门订下的价格,比当时的市场价还要高,尽管这价钱要得太高,握着大笔银钱的粮商愉快地吃下了大仓里的粮食。随后各地传来消息,说是漕运衙门的船翻了,船队的粮食都翻到了河里,又说某地天干物燥发生了火龙烧仓。
看到钦差火急火燎地出城查勘粮仓火灾,粮商们高兴地继续拉升价格,此时有粮食的百姓已经不卖粮了,都觉得这几年要闹饥荒,粮食留着自己吃。没粮食的百姓开始成群结队出去偷粮,地里面的玉米棒子还青着,被人连玉米秆子都偷了。果园的苹果还酸着就被人成群结队地偷去。种红薯的人家第二天去地里一看,红薯藤都被人给割走,留下一片光秃秃的地。不少地方的树叶子和野草野菜都被人给弄走,下水抓鱼的人也多了,眼看着民间已经挨饿,不少商人觉得再过几个月只要等到天冷,必然是各地百姓没吃没喝卖儿卖女,到时候粮价还能飙升。
这粮食比金子都贵,有人说吃肉都比吃粮划算,实际上因为养牛羊的成本增加,肉的价格也在飙升,各行各业都在涨价。粮食是整个国家的压舱石,一旦发生变动真的是有国家倾覆的危险。
在此极其危险的时刻,各处奉皇帝旨意仓库开始放粮。
朝廷大仓根据粮食的成色价格不同,但是最贵的也就是市场价的一半。
瞬间百姓们挤爆了大仓,大仓外面那一圈护城河里挤的都是人,有不少百姓拿着买到的粮食转手卖给粮商赚差价,也有人死死地捂着以备荒年。
接着第二日大仓价格比昨日的价格还低,又有不少人去买。第三天比昨日还低,这么一天比一天低下来,大仓已经限购了,每日拿着家里的户籍去大仓,根据户籍上的人口数目,一口人一天限购一斤粮食。
半个月后,漕运衙门把夏收的皇粮国税送来,这边皇粮排队入库,海外的粮食也送到了。长长的车队一眼望不到头,路上有粮食袋子从押送大车上掉落,大米滚了一地,押送的衙役只把袋子收了回去,地上滚落的粮食看都没看一眼。有胆子大的百姓赶上去抢,这真是粮食,白花花的大米!
众人热切地看着大米,再看看长得看不到尾巴的队伍,这就是看不到头的粮食啊!随后一传十十传百,两天后整个北方都安定了下来。
各处大仓开仓卖粮,这粮食价格就是年初时候的粮价,百姓们都吃得起了,尽管每日要排队很久,一个家庭一次最多也就能买十来斤,但是十斤粮食拌着夏季到处都生长的野菜够家里吃几日了。城外偷庄稼的人也销声匿迹,城里城外恢复了平静。
粮商的粮食砸在手里,普通百姓宁肯一早起来去朝廷大仓外面排队买粮食也不肯去买粮商的高价粮。
粮商的粮食如果降价卖,绝对亏了,不降价又没人来买,朝廷放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粮商派人去通州和山东港口,发现运送粮食的大船隔几天就有一批船靠岸。负责搬运的码头力工也说是正经粮食,都是新粮,新粮和陈粮的味道大家都能闻得出来。
紧接着江南富商中流传的一个消息:钱庄没钱了!
随着一家又一家取钱的人空手而归,大小钱庄开始被储户挤兑。
钱庄被挤兑相当于釜底抽薪,北方的粮商必须割肉出货赶快回笼资金送回南方,一旦开始降价就争先恐后地降价,形成了价格踩踏。因为这粮食普通百姓是买不完的,买大量的粮食放到家里,都是陈粮不说,还要防备着被老鼠偷,关键是这粮食降价了也不便宜啊,如果便宜买上几千斤能吃一年,但是这时候买粮食,这价格别说几千斤了,买几十斤都要被人笑话是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