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场景真的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大家都面面相觑,都很尴尬。连十七十八都尴尬地想退到自己该站的位置上,小孩子都受不了更别说年纪大的了。
很多人都酸溜溜地想:自己虽然是亲儿子,怎么和捡来的一样?
看看人家父子,相依为命!再看看自己这做儿子的,招人嫌弃!
在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的时候,不少人看着十三:这事儿是你挑起来的,你负责劝他们别哭了。
十四直接用胳膊肘碰了碰十三:赶紧去!我姐姐昨晚上刚生孩子,她大喜日子我还没来得及高兴呢,看这个心情不好!
十三深呼吸,在他准备抬腿往他们父子跟前去的时候,八阿哥站起来了。他过去把自己的手帕拿出来,把两个尴尬的小弟弟拉开,单膝跪在康熙跟前托着手帕劝说。
不得不说八阿哥的外在条件很好,他形象温和、说话轻柔、言语又很动听,康熙和太子也不能一直抱头痛哭,八阿哥就把握着机会送上了合适的台阶,让父子两个终于止住痛哭。十三也赶紧过去扶着太子的肩膀在一边劝慰。
太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康熙还沉浸在往昔里的时候,太子的眼泪已经没了,因为哭了一场他显得很轻松,心情居然肉眼可见的好了很多,抓着十三的手重重地握了握,对十三刚才送来的话题很是满意。
等父子都擦干眼泪后太监们送来洗脸水,太子显得精神昂扬,让这些弟弟们都觉得离谱且震撼!
父子两个都不年轻了,还这表现,都觉得邪门!
八阿哥亲自侍奉康熙洗脸,一边把帕子接过来递给太监,一边说:“汗阿玛必然是看到了外甥心有所感,说起外甥,汗阿玛还没给孩子赐名呢。”
这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四阿哥怀里的襁褓上。
四阿哥赶紧把襁褓送到康熙跟前,孩子从四阿哥的怀里转移到康熙的怀里。康熙跟在座的孩子们说:“你们妹妹生这孩子生得艰难。”
大家都点头,据说这小子很胖,生胖小子自然会让母体遭罪。
康熙接着说:“朕原本给他想好名字了,昨日测算了他的八字,这孩子缺火。”
三阿哥学问好,立即说:“这好办,咱们家的孩子他们这一辈都是弘字辈日字旁,他的名字无论取哪个字都是相得益彰。”
这话很对,没人在这时候挑刺。康熙的孙子目前不算多,所以正经的好字还有一些的,大家都等着看康熙选哪个字。
康熙点头:“朕想了想,等过几日他满月的时候再宣布姓名,先请太后赏赐个乳名叫着。”
十四阿哥想吐槽这名字等得可真着急!他又不敢说,嘴角动了动闭嘴了。
十四不敢说的话太后敢说,太后问康熙:“大名到底叫什么啊?你早早地选了几个,这孩子都生出来了,取名字反而比生孩子还难吗?不如说你圈了那些,哪里不满意,说出来大家一起帮你拿主意。”
康熙说:“朕已经选定了,就是孩子的名字有些大,觉得慎重点为好。”
太后问:“到底叫什么啊?”
康熙说:“弘日如何?”
《礼记》里面的原文“天无一日,士无一王,家无一主,尊无一上”。
很多时候日和君主挂钩,所以这些皇子当时都变了脸色。
四阿哥眉头紧皱,六阿哥的名字叫胤祚,从小到大不知道因为这个名字遭遇了多少非议,到现在还有人说皇上想传位给他,要是外甥再有这个弘日这个名字,四阿哥都不敢再接着想象!
他将来在他母亲晚年是真的有造反能力的!万一因为名字遭遇的非议太多,受到的压力太大,或者是他自己生出了什么不该有的想法,必然会拿名字做文章!区别是人家拿他的名字做文章还是他自己拿名字做文章!
四阿哥立即说:“汗阿玛,这名字不妥。”
康熙不高兴地问:“朕赏他的名字,有什么不妥?”
太后没学问,跟康熙一个意思:“妥当,肯定妥当!你们汗阿玛有学问,这名字妥当。”
五阿哥心想您跟着闹什么啊!立即说:“不如叫弘晨,再或者弘旭,旭日东升嘛!”
太后觉得也行,点头说:“这名字也好听啊!”
老太太就是捣乱的,大家都忽略了她。六阿哥赶紧趋步到康熙跟前,蹲在康熙身边说:“汗阿玛,日这个字火力太盛,他缺火不假,可不能矫枉过正。”
这话康熙听进去了,问:“那你的意思呢?”
“不如叫阳,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阳也有高、明之意。”
三阿哥赞成说:“这个字好,这个字妙。阳通扬,亦有复苏、显露之意。”
康熙想了想对六阿哥说:“朕没想到这个字,嗯,这个字是很妙。”
六阿哥就笑着说:“儿子求你赏他这个名字吧!将来他长大了,说起今日的事儿,也让儿子得意一回。”
康熙对六阿哥确实很疼爱,尽管觉得日比阳意义更大,但是六阿哥喜欢,就不情愿地问在座的各位皇子:“你们觉得呢?”
在座的都说“阳”字意义多,皆是好意。
康熙还是有些不情愿,对缠着他的六阿哥说:“容朕再想想。”
等了一会福全带着全家来了,康熙让福全看孩子,对着福全还是显摆:“昔日王安石曾经作诗赠外孙,在朕这里外孙和孙子是一样的,朕和王安石一样欢喜。”
福全就问:“哦?皇上也要赠一首诗给孩子?”
康熙笑着摇头:“不行不行,心情是一样的,欢喜也是一样的,才情却是不一样的,朕也只能把王安石的诗念一遍,是写不出超越王安石的诗的。”
于是就念了一遍王安石的《赠外孙》。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福全就说:“咱们做长辈都是一样的心思,愿孩子无灾无难到公卿。”
康熙的目的是愿这孩子无灾无难接他额娘的王位。他抱着孩子不撒手,一部分原因是真的疼爱他,一部分是要观察孩子是不是健康。孩子换尿布的时候两腿乱蹬,孩子哭得很大声,孩子醒来的时候循着声音转动脑袋,各种反应证明这是个健康的孩子。康熙这才心情完全放松,抱着孩子显摆给福全看。
说起这名字,福全就说:“叫弘阳吧,要紧的是孩子能养得住,就怕孩子的福气没大到能压住名字的份上,到那时候悔之晚矣。”
康熙觉得福全这话说对,有时候名字太大容易夭折,所以综合各方的建议就说:“就叫弘阳吧!”
这消息传出去,都知道这孩子叫弘扬了,园子里面长辈们通通称呼小孩子是弘阳小阿哥,让四阿哥和六阿哥松口气。
康熙还把孩子给福全让他抱抱,福全接着孩子说:“皇上让奴才抱着小子是大恩宠啊!”
康熙就说:“说这个干什么?你是他长辈,该抱一抱的,今儿这话怎么这种口气。”
福全抱着孩子晃悠,就说:“话虽然如此,可是您太抬举这孩子了。昨日守着,今日又抛下大事儿来看望,现在抱了这半天不见撒手足见恩宠!
刚才奴才带着全家过来,发现门口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不少官员要来送礼,很多宗室亲眷都进不来,正白旗的都统佐领更是积极。
本来咱们宗室里面都是送一件礼物就行了,您如此看重孩子,把宫眷们全部带来,又把皇子们全部带来,是头一份的树荣恩宠,就是太子家的孩子都没这样的排场,宗室里面不得不请倾家出动。
可是除了亲戚要来,不相干的人也来了不少,现在门口的侍卫拦着人,很多送礼的人扔下东西和礼单撒腿就跑,侍卫们跟前的东西堆得跟小山一样,人群汹涌,把路都给堵了,奴才是离得近才挤过来,还有好多王府的马车在路上挤着呢,再这么下去对他们母子而言不见得是好事儿啊!”
康熙听了让身边的侍卫去园子外面看看,没一会,庄亲王和其他几位王爷来了。诸王年纪小,不敢在康熙跟前放肆,庄亲王和康熙同辈,是堂兄弟,一见面忍不住嚷嚷:“门口人也太多了,我们庄亲王府的招牌都不好使了!现在我家福晋还在路上堵着呢!”
康熙看着侍卫,侍卫说:“回皇上的话,外面什么人都有,还有不少百姓带着红鸡蛋来的。现在衙门的人和王府的侍卫控制住了场面,送礼的都排好了队,就是人太多,队太长,那些马车过不来。”
康熙问:“这里面怎么还有百姓的事儿?”
“奴才等人也不知道,逮着人问了,有的说是南郊卖煤的,有的是门下旗民来给主子道喜的,还有种地的……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除了门下的旗人,别人都没见过格格,听说格格产子,有的随三五个鸡蛋,有的随一两个面饼子。王府的人没法子,只能抬桌子记下来,每家还要给一份回礼。”
庄亲王问:“别是来骗回礼的吧!送来仨瓜俩枣,咱们还要回一篮子东西。都回什么了?”
侍卫小声说:“一两糖,一刀肉。”
庄亲王说:“看看,这是不是赔了!”
福全却说:“此乃是好事,民心向背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就是普通人家遇到周围邻居来贺喜也要笑脸迎人,这是大伙给脸面,自然要接着。”
康熙点头,一点财物比不过这些,他跟侍卫说:“看好现场,不许有人闹事儿,多找几个人去记名,这是好事儿。”
他担心好事儿变坏事儿,怕再出意外了,跟太监说:“让四阿哥去门口盯着,顺利些才好。”
大家都面面相觑,都很尴尬。连十七十八都尴尬地想退到自己该站的位置上,小孩子都受不了更别说年纪大的了。
很多人都酸溜溜地想:自己虽然是亲儿子,怎么和捡来的一样?
看看人家父子,相依为命!再看看自己这做儿子的,招人嫌弃!
在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的时候,不少人看着十三:这事儿是你挑起来的,你负责劝他们别哭了。
十四直接用胳膊肘碰了碰十三:赶紧去!我姐姐昨晚上刚生孩子,她大喜日子我还没来得及高兴呢,看这个心情不好!
十三深呼吸,在他准备抬腿往他们父子跟前去的时候,八阿哥站起来了。他过去把自己的手帕拿出来,把两个尴尬的小弟弟拉开,单膝跪在康熙跟前托着手帕劝说。
不得不说八阿哥的外在条件很好,他形象温和、说话轻柔、言语又很动听,康熙和太子也不能一直抱头痛哭,八阿哥就把握着机会送上了合适的台阶,让父子两个终于止住痛哭。十三也赶紧过去扶着太子的肩膀在一边劝慰。
太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康熙还沉浸在往昔里的时候,太子的眼泪已经没了,因为哭了一场他显得很轻松,心情居然肉眼可见的好了很多,抓着十三的手重重地握了握,对十三刚才送来的话题很是满意。
等父子都擦干眼泪后太监们送来洗脸水,太子显得精神昂扬,让这些弟弟们都觉得离谱且震撼!
父子两个都不年轻了,还这表现,都觉得邪门!
八阿哥亲自侍奉康熙洗脸,一边把帕子接过来递给太监,一边说:“汗阿玛必然是看到了外甥心有所感,说起外甥,汗阿玛还没给孩子赐名呢。”
这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四阿哥怀里的襁褓上。
四阿哥赶紧把襁褓送到康熙跟前,孩子从四阿哥的怀里转移到康熙的怀里。康熙跟在座的孩子们说:“你们妹妹生这孩子生得艰难。”
大家都点头,据说这小子很胖,生胖小子自然会让母体遭罪。
康熙接着说:“朕原本给他想好名字了,昨日测算了他的八字,这孩子缺火。”
三阿哥学问好,立即说:“这好办,咱们家的孩子他们这一辈都是弘字辈日字旁,他的名字无论取哪个字都是相得益彰。”
这话很对,没人在这时候挑刺。康熙的孙子目前不算多,所以正经的好字还有一些的,大家都等着看康熙选哪个字。
康熙点头:“朕想了想,等过几日他满月的时候再宣布姓名,先请太后赏赐个乳名叫着。”
十四阿哥想吐槽这名字等得可真着急!他又不敢说,嘴角动了动闭嘴了。
十四不敢说的话太后敢说,太后问康熙:“大名到底叫什么啊?你早早地选了几个,这孩子都生出来了,取名字反而比生孩子还难吗?不如说你圈了那些,哪里不满意,说出来大家一起帮你拿主意。”
康熙说:“朕已经选定了,就是孩子的名字有些大,觉得慎重点为好。”
太后问:“到底叫什么啊?”
康熙说:“弘日如何?”
《礼记》里面的原文“天无一日,士无一王,家无一主,尊无一上”。
很多时候日和君主挂钩,所以这些皇子当时都变了脸色。
四阿哥眉头紧皱,六阿哥的名字叫胤祚,从小到大不知道因为这个名字遭遇了多少非议,到现在还有人说皇上想传位给他,要是外甥再有这个弘日这个名字,四阿哥都不敢再接着想象!
他将来在他母亲晚年是真的有造反能力的!万一因为名字遭遇的非议太多,受到的压力太大,或者是他自己生出了什么不该有的想法,必然会拿名字做文章!区别是人家拿他的名字做文章还是他自己拿名字做文章!
四阿哥立即说:“汗阿玛,这名字不妥。”
康熙不高兴地问:“朕赏他的名字,有什么不妥?”
太后没学问,跟康熙一个意思:“妥当,肯定妥当!你们汗阿玛有学问,这名字妥当。”
五阿哥心想您跟着闹什么啊!立即说:“不如叫弘晨,再或者弘旭,旭日东升嘛!”
太后觉得也行,点头说:“这名字也好听啊!”
老太太就是捣乱的,大家都忽略了她。六阿哥赶紧趋步到康熙跟前,蹲在康熙身边说:“汗阿玛,日这个字火力太盛,他缺火不假,可不能矫枉过正。”
这话康熙听进去了,问:“那你的意思呢?”
“不如叫阳,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阳也有高、明之意。”
三阿哥赞成说:“这个字好,这个字妙。阳通扬,亦有复苏、显露之意。”
康熙想了想对六阿哥说:“朕没想到这个字,嗯,这个字是很妙。”
六阿哥就笑着说:“儿子求你赏他这个名字吧!将来他长大了,说起今日的事儿,也让儿子得意一回。”
康熙对六阿哥确实很疼爱,尽管觉得日比阳意义更大,但是六阿哥喜欢,就不情愿地问在座的各位皇子:“你们觉得呢?”
在座的都说“阳”字意义多,皆是好意。
康熙还是有些不情愿,对缠着他的六阿哥说:“容朕再想想。”
等了一会福全带着全家来了,康熙让福全看孩子,对着福全还是显摆:“昔日王安石曾经作诗赠外孙,在朕这里外孙和孙子是一样的,朕和王安石一样欢喜。”
福全就问:“哦?皇上也要赠一首诗给孩子?”
康熙笑着摇头:“不行不行,心情是一样的,欢喜也是一样的,才情却是不一样的,朕也只能把王安石的诗念一遍,是写不出超越王安石的诗的。”
于是就念了一遍王安石的《赠外孙》。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福全就说:“咱们做长辈都是一样的心思,愿孩子无灾无难到公卿。”
康熙的目的是愿这孩子无灾无难接他额娘的王位。他抱着孩子不撒手,一部分原因是真的疼爱他,一部分是要观察孩子是不是健康。孩子换尿布的时候两腿乱蹬,孩子哭得很大声,孩子醒来的时候循着声音转动脑袋,各种反应证明这是个健康的孩子。康熙这才心情完全放松,抱着孩子显摆给福全看。
说起这名字,福全就说:“叫弘阳吧,要紧的是孩子能养得住,就怕孩子的福气没大到能压住名字的份上,到那时候悔之晚矣。”
康熙觉得福全这话说对,有时候名字太大容易夭折,所以综合各方的建议就说:“就叫弘阳吧!”
这消息传出去,都知道这孩子叫弘扬了,园子里面长辈们通通称呼小孩子是弘阳小阿哥,让四阿哥和六阿哥松口气。
康熙还把孩子给福全让他抱抱,福全接着孩子说:“皇上让奴才抱着小子是大恩宠啊!”
康熙就说:“说这个干什么?你是他长辈,该抱一抱的,今儿这话怎么这种口气。”
福全抱着孩子晃悠,就说:“话虽然如此,可是您太抬举这孩子了。昨日守着,今日又抛下大事儿来看望,现在抱了这半天不见撒手足见恩宠!
刚才奴才带着全家过来,发现门口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不少官员要来送礼,很多宗室亲眷都进不来,正白旗的都统佐领更是积极。
本来咱们宗室里面都是送一件礼物就行了,您如此看重孩子,把宫眷们全部带来,又把皇子们全部带来,是头一份的树荣恩宠,就是太子家的孩子都没这样的排场,宗室里面不得不请倾家出动。
可是除了亲戚要来,不相干的人也来了不少,现在门口的侍卫拦着人,很多送礼的人扔下东西和礼单撒腿就跑,侍卫们跟前的东西堆得跟小山一样,人群汹涌,把路都给堵了,奴才是离得近才挤过来,还有好多王府的马车在路上挤着呢,再这么下去对他们母子而言不见得是好事儿啊!”
康熙听了让身边的侍卫去园子外面看看,没一会,庄亲王和其他几位王爷来了。诸王年纪小,不敢在康熙跟前放肆,庄亲王和康熙同辈,是堂兄弟,一见面忍不住嚷嚷:“门口人也太多了,我们庄亲王府的招牌都不好使了!现在我家福晋还在路上堵着呢!”
康熙看着侍卫,侍卫说:“回皇上的话,外面什么人都有,还有不少百姓带着红鸡蛋来的。现在衙门的人和王府的侍卫控制住了场面,送礼的都排好了队,就是人太多,队太长,那些马车过不来。”
康熙问:“这里面怎么还有百姓的事儿?”
“奴才等人也不知道,逮着人问了,有的说是南郊卖煤的,有的是门下旗民来给主子道喜的,还有种地的……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除了门下的旗人,别人都没见过格格,听说格格产子,有的随三五个鸡蛋,有的随一两个面饼子。王府的人没法子,只能抬桌子记下来,每家还要给一份回礼。”
庄亲王问:“别是来骗回礼的吧!送来仨瓜俩枣,咱们还要回一篮子东西。都回什么了?”
侍卫小声说:“一两糖,一刀肉。”
庄亲王说:“看看,这是不是赔了!”
福全却说:“此乃是好事,民心向背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就是普通人家遇到周围邻居来贺喜也要笑脸迎人,这是大伙给脸面,自然要接着。”
康熙点头,一点财物比不过这些,他跟侍卫说:“看好现场,不许有人闹事儿,多找几个人去记名,这是好事儿。”
他担心好事儿变坏事儿,怕再出意外了,跟太监说:“让四阿哥去门口盯着,顺利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