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迎帝回洛阳,天真的刘协
    金茂这次遇袭,实际上并非自身遇袭,而是替身遇袭。
    作为稳健派中的保守性格,金茂身边没有亲兵卫保护,怎么可能以身犯险,去长安迎接皇帝刘协。
    自然是派长相完全没关联的替身去的了。
    就算这样,还是半路遇袭。
    这不由地金茂不愤怒。
    事情的起因,则是皇帝刘协的一纸诏书,说是长安困顿,民不聊生,想要返回东都洛阳,希望大将军来护送一下。
    这样一来吧,不去又不行,去了更不行,便有了替身试险。
    这一试就试出了苦果。
    诏书是真的,埋伏也是真的,至于事情真相是什么已经没有必要了。
    为此,金茂恼怒地发动荆州、益州十万兵马,准备一举攻破长安城,迎回皇帝刘协,诛杀乱臣贼子。
    荆州发兵三路,甘宁率领淮河水师、三营主力、其余战兵,共计两万人马,沿着黄河西渡,从河东郡进攻。
    孙策领一路人马,合计一万五千忍,携大胜吕布之士气,猛攻函谷关。
    金茂自领一路,辎重兵、战兵,各路特色兵混合,合计三万人马,随时支援。
    益州方面,关羽从汉中率军一万五千,发动直接突击。
    周瑜手握一万人马居中调节,张飞率一万人马北上。
    …
    长安城内,人心惶惶。
    车骑将军李傕、太尉刘焉等人纷纷上书,指着皇帝刘协太乱来,给大将军下诏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不通知群臣呢?
    刘焉更是在表奏中直言不讳:“陛下,大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未与朝臣共议,擅自调兵遣将,恐有失稳妥,更恐军中将士心生疑虑,于战局不利。
    臣恳请陛下即刻召回诏书,请大将军罢兵。”
    有一人带头,李傕等军阀纷纷附和道:“请陛下下诏书,令大将军罢兵!”
    面对群臣的激愤与质疑,皇帝刘协坐在龙椅之上,眉宇间难掩疲惫与无奈。
    他深知,自黄巾之乱以来,天下纷争不断,朝廷威严早已不复往昔。
    然而,此次东归洛阳并没有任何不妥,宫中吃食都已经紧缩更何况整个长安城。
    刘协是个聪明人,也是个心系天下的好皇帝,可惜生不逢时。
    “诸臣难道都是这般想法?”
    刘协张开双臂,话语中带着哭腔道:“朕为百姓少受饥饿之苦,难道还有错吗?”
    刘焉当面顶撞道:“陛下眼中,只有那些贱民才是百姓?我等就不是百姓了吗?
    长安尚有旧都之基,人心尚存一丝安定。而今东迁洛阳,沿途盗匪横行,民不聊生,加之粮草不济,万一有何闪失,我大汉江山将何去何从?陛下当以社稷为重,三思而后行!”
    洛阳在大将军治下,哪来的贼寇?
    刘焉指桑骂槐,说大将军是贼!
    刘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他缓缓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目光已变得坚定。
    “爱卿所言,朕岂能不知?但朕观天下大势,长安已非久留之地,贼寇环伺,民心涣散。
    洛阳乃祖宗之地,百姓心中尚有念想。朕欲借此东归之机,重振朝纲,安抚民心,逐步恢复中原秩序。
    此中艰险,朕自当与万民共担,若能以朕一人之辛劳,换取天下稍安,朕虽死无憾!”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焉很聪明地退下来,给车骑将军李傕使了个眼色。
    李傕当即出列质问道:“陛下一句话,就要累死多少人?”
    “陛下当真以为万民想要迁都回洛阳?”
    “请陛下睁开眼看看吧,外面哪有人想要迁回东都?”
    李傕就差说一句:“陛下当担得起吗?”
    刘协被气得胸膛起伏不已,凝望群臣,眼中既有怒意也有无奈,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缓缓言道:“朕非不知民间疾苦,亦非一意孤行。
    然则,洛阳乃我大汉之根本,昔日繁华之地,今虽遭战乱荼毒,但其文化底蕴、政治地位,岂是长安所能轻易取代?
    迁都之议,非为一己之私,实为长远之计。朕欲借此契机,重振朝纲,恢复昔日盛世之景,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免受战乱流离之苦。”
    言毕,刘协目光扫过群臣,落在几位老臣身上,语气柔和了几分:“朕知诸位爱卿心存疑虑,更兼疲惫于连年征战。
    但朕坚信,只要君臣一心,上下同欲,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朕愿与诸卿共谋大计,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拔贤能,以辅佐朕治理国家,共克时艰。”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透出一股坚定:“至于民间意愿,朕亦会亲自下诏,广开言路,设立民意箱,鼓励百姓上书言事,无论是赞同迁都,还是另有良策,皆可直接上达天听。
    朕定当虚心纳谏,力求决策之周全,不负万民所托。”
    此言一出,李傕被逗笑了:“陛下可曾出宫看过那些贱民?”
    “如今不能叫贱民,更应该叫禽兽!”
    “人相食!不是禽兽又是什么?”
    这件事还得归功于李傕、郭汜等人,为了占地盘,使得社会秩序崩溃,白日行凶的人比比皆是,白骨成堆。
    刘协闻言,两行清泪自眼角缓缓滑落,他深知这乱世之痛,非言语所能尽述。
    他望向殿外苍茫的天空,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也有对朝堂无能的无奈与愤怒。“朕虽为九五之尊,却无力即刻解救苍生于水火之中,实乃朕之过也。”
    “然,朕心未死,志犹在。朕愿与天下士民同舟共济,不论贵贱,皆为国家之根本。
    长安残破,那便去东都洛阳!”
    “朕将亲自审阅每一份上书,无论是针砭时弊,还是献策建言,皆视为珍宝。
    朕相信有大将军的辅佐,天下定能太平!”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哗然。
    刘焉:“陛下说我等无能?”
    李傕:“陛下欲杀我等?”
    就连杨彪这一次也站在刘焉、李傕这一边,“陛下请三思,大将军残暴,迁回东都洛阳,我等恐命不久矣。”
    “杨卿…”刘协痛苦地说道:“就连你也反对朕?”
    “杨卿,卿等皆是朕之肱骨,朕怎会轻言放弃任何一位?所言大将军残暴,或许有误解之处。朕之所言,非为迁怒,实为大局考量。”
    刘协劝说道:“朕知尔等忧虑,大将军虽权柄在握,但朕亦有其制衡之道。
    朕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有才德兼备者,皆可入朝为官,共商国是。大将军亦需遵奉法度,与朕同心协力,方能国泰民安。”
    在刘协期待的目光中,杨彪低头拜道:“请陛下诏大将军罢兵。”
    刘焉、李傕狂喜,附和道:“请陛下诏大将军罢兵!”
    “你们…你们!”刘协颤抖着手指着群臣。
    好一会儿,刘协才平静下来,说出的话却一点也不平静。
    “若是朕不从呢?”
    “你们是否要效仿董卓,行废立之事?”
    李傕全程参与董卓废立的过程,这个时候,高兴地跳出来道:“若是陛下失智,臣愿为天下重新选一位明天子!”
    刘焉、杨彪等人纷纷远离李傕这个傻子。
    如果金茂真的迎接皇帝回洛阳,他们这些人还有回转的余地,李傕死定了。
    “李傕,你此言大谬!”沉默许久的大鸿胪刘表沉声喝道,目光如炬,扫视四周,试图稳定这摇摇欲坠的朝堂秩序。
    “陛下乃汉室正统,天下共主,岂能轻言废立?昔日董卓之乱,已令天下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难道尔等欲重蹈覆辙,让这大好河山再陷水火之中吗?”
    “我等身为臣子,当以国家社稷为重,辅佐陛下,共克时艰,而非在此争权夺利,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刘协见状,心中稍感宽慰,但面上仍是一副不容置疑的威严:“朕意已决,不愿再起干戈,百姓渴望和平已久,朕亦不愿成为千古罪人。尔等若真为朕与天下着想,便应即刻收兵,共谋国事,而非在此逼迫于朕。”
    李傕闻言,面色微变,却仍不死心,正欲再言,却见殿外匆匆走进一员武将,神色紧张,跪禀道:“启禀陛下,函谷关急报!”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为之一变。李傕等人面面相觑,显然未料到金茂竟会如此迅速且坚决地发动进攻。
    刘协则是眼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喜色,随即恢复镇定。
    “报!”
    “河东郡急报!”
    接下来,此起彼伏的急报一个接一个。
    “右扶风报!”
    “京兆尹急报!”
    长安就在京兆尹,这下子,可就捅了马蜂窝了。
    “攻到京兆尹哪了?”
    李傕一脚踹翻信使,喝问道:“多少人马?”
    而后,也不管还在朝堂,影响有多坏,李傕拔腿就走。
    刘焉等实权派军阀也不想在朝堂上浪费时间,暗中勾结在一切。
    实在是金茂威慑力太过强大。
    这两年,金茂很少出手,但其手下一个个将星璀璨,打得各路诸侯,毫无还手之力。
    人的名,树的影。
    这次金茂亲自出手,必定非同凡响,由不得这些军阀不重视。
    很快,整个朝堂就剩一些空有虚职而无实权的老臣,年轻的臣子还在底层挣扎。
    “呵呵呵!”
    刘协突然笑道:“当真可笑!”
    “你们这些人口口声声都说大将军有多坏,如今一听到大将军的名头就瑟瑟发抖。”
    “这是为何?”
    刘协自问自答道:“还不是因为你们自己心中有鬼,惧怕那不可一世的权势,害怕自己那点儿见不得光的秘密被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大将军或许手段强硬,行事果决,但在这乱世之中,若非他力挽狂澜,护我汉室江山于风雨飘摇之中,哪还有今日?”
    言罢,刘协目光如炬,扫视着殿内剩余的几位老臣,他们的脸上或惊或惧,更多的是无奈与妥协。
    他继续说道:“朕知尔等各有苦衷,但大将军的功绩,不可抹杀。
    他虽未常居朝堂,却以雷霆手段平息了诸多叛乱,为我大汉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朕希望,诸位能放下成见,共谋国事,而非在此处空谈是非,徒增烦恼。”
    一位年迈的老臣闻言,颤巍巍地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老臣等虽年迈体衰,但仍愿为陛下、为大汉肝脑涂地。
    只是,大将军行事虽有成效,却也需有制衡,以免权柄过重,危及社稷。”
    刘协微微点头,道:“爱卿所言有理,朕自会权衡利弊,妥善安排。
    但眼下,朕更需诸位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大将军之事,朕自有计较,尔等无需过分担忧。”
    “唉!”一声叹息从杨彪嘴里吐出,“陛下您太急躁了。”
    杨彪缓缓摇了摇头,目光中满是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皇上的深切关怀,“陛下,老臣并非质疑大将军之能,亦非惧其权势。只是,自古以来,权力之树若无人修剪,必生旁枝斜逸,终至遮天蔽日,难辨方向。
    老臣所忧,乃是大将军之权,若缺乏有效监督与制衡,恐生不测之变,累及百姓,动摇国本。”
    “臣等虽已至暮年,然心系家国,不敢稍有懈怠。愿陛下能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拔贤能之士,分布于朝堂内外,既为陛下分忧,亦能相互监督,确保朝政清明,国家长治久安。”
    “再者,陛下可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察百官,尤其是手握重兵之将,使其行为皆在法度之内,无越轨之举。如此,陛下可高枕无忧,治理天下。”
    “老臣深知,此非易事,需陛下有容人之量,有决断之智,方能行之有效。然,为了大汉江山,为了黎民百姓,臣等虽万死亦不辞,愿陛下三思而后行。”
    说罢,杨彪再次躬身行礼,其言辞恳切,情感真挚,大殿之内一时静默无声,众臣皆被其忠诚与远见所动,纷纷点头称是。
    刘协见状,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深知这位老臣的良苦用心,更明白自己肩上的重担。
    于是郑重言道:“爱卿之言,朕已铭记于心。朕必当广开才路,加强监察,确保朝政清明,社稷安宁。诸位爱卿,随朕一同努力,共筑大汉辉煌!”
    这边还在畅享美好未来,另一边却打得如火如荼。
    (本章完)

章节目录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圣代新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圣代新君并收藏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