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船即将回到太仓,这自然是一桩大事,可是对于朱允熥来说,在这件事情之前,还有很多的事情值得先处理好。
朱允熥这个皇太孙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尤其是现在的他身上职责越来越重,现在管的事情越来越多,那自然也就意味着需要努力将事情处理好才行。
对于东瀛的银矿,朱允熥自然也是非常在意的,可是现在时机不成熟。
对于高丽和安南,朱允熥自然也非常想要拿下,这两块土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可是说到底想要直接拿下,绝非是打下来了就行。打下来之后还需要持续不断的治理,这也是极其耗费时间和金钱的,一个不小心就是无底洞。
历史上的朱棣打下来了安南,可是打下来之后很难治理。张辅镇守安南,那边就安分、张辅离开的话安南就要开始造反。
以至于当时的大明君臣觉得掌握安南实在不划算就主动撤回,这也就是很多人对朱瞻基批判的观点。
可是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说到底就是开发安南的成本实在太大。
功在千秋、罪在当下,这样的事情很难评,总不能要求天子没了江山而只是想要偏僻荒凉之处吧,那显然是有些不太合理了。
朱允熥想要的东西非常多,可是他非常清楚的知道什么叫做量力而行。殖民全球说起来非常好,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还是一步步的慢慢来,心急吃不到热豆腐。真的要是太激进了,到时候别指望大明盛世了,说不定就是一个二世而亡。
朱允熥确实不太急着一些扩张的事情,先将大明境内的事情给治理好才行,然后再去考虑其他了。
常升再次被朱允熥叫了过来,“船队即将回来,你说哪几个勋贵算得上可靠?”
常升不太确定的说道,“殿下,这个事情还是殿下说吧。臣实在是不知道哪些人靠的住,这些年臣和他们往来的也不算多。”
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勋贵当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小派系。而且常升这个人的名声不太好,大家对他的尊敬,实际上也仅仅只是针对于他的身份而已。
不过这些实际上也就是常升在含糊其辞,有些事情大家心里都清楚。以前的常升高调,可是现在越来越低调了,尤其是在现如今这个敏感点。
朱允熥这时候就说道,“还是不要藏拙了,这是要紧事,这时候你就给出些主意比较好。”
常升想都不想的回答说道,“那还是武定侯最为妥当,其他人都是些将军,这些事情做不来。”
看看,这就是常升的一个特点了。实际上很多的事情都是心里有数的,但是都藏着掖着,就想着是要能不做事就不做事,因为这样就不犯错。
能者多劳,常升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不够,所以有些事情他还真的不愿意去做,这就是看起来最好不过的办法了。
朱允熥忍不住笑了起来,“是啊,现在想都不用想,觉得这个时候就该是武定侯去做,这样我才心里塌实和安稳。”
常升纳闷了,非常的不解,“殿下,臣难道说错了?”
朱允熥看向道衍,说道,“大和尚,你来和开国公好好的说一说这个事情为何不该是武定侯去做。”
道衍看向常升,耐心解释说道,“国公爷,朝野上下都知陛下待武定侯亲厚,钦定为亲戚之家,这是其他勋贵远不及的。”
这一点常升自然明白,皇帝定下来的亲戚之家是魏国公家、信国公家、曹国公家、西平侯家、武定侯家这五家。
李文忠和沐英不说,徐达、汤和和郭英,这三位以前算不上真正的亲戚。现在是真正的亲戚,这和联姻无关,因为其他勋贵也都是和皇室联姻。
至于说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妃家、王妃家、驸马家等等,这也都是亲戚。但是和明确了、指名了家世的,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比如说开平王这边,说是亲戚家不假,但是除了朱允熥这个太孙之外,其他宗室不用认亲戚。但是此前那五家指名的,只要是大明宗室都要认亲戚。
道衍继续说道,“这么些年来,都是武定侯宿卫宫城,哪怕到了今日,殿下也知信任武定侯能够守好宫城。”
这事常升知道,郭定、郭英兄弟两个都是老朱的亲卫出身,开国后也确实一直都是郭英在宿守皇城,大家对此也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道衍只能解释说道,“船队回太仓是大事,殿下不欲张扬。若是武定侯过去了,船上之事看似是能暂时不传开,只是很多人都要议论了。”
常升似乎有些后知后觉了,随即说道,“这么说,要不让其他人去做?殿下手下倒有不少忠勇的人,可以办好这事。”
朱允熥就含笑问道,“那就说说,你觉得哪些人去做这些事情最为合适?”
这话也不假,毕竟现在想要为朱允熥办事的人多着呢,大家现在议论的已经不是皇太孙手握大权,而是太孙年底会不会直接登基了。
让这些文武百官立刻不管当今皇帝,这些人肯定不敢。但是在这个阶段能够多为太孙办事,无数勋贵肯定是打破脑袋也是要争取这些差事了。
尤其是现在开国勋贵当中留在朝堂的不多,年轻的二代、三代们,都想要能够挑起大梁,想要能够有机会成为未来皇帝的心腹、得以重用。
常升下意识的说道,“老三现在还在京中,这事情让老三去办如何?”
常森现在还留在京中,这也是朱允熥刻意的,原因自然就是常蓝氏的身体不好,所以也不想她和常森留下一些遗憾。
朱允熥笑着摇头,“我若是让三舅去办事,早就让他去福建了。这事情他不能去,你再说说还有其他人吗?”
常升不确定的说道,“那魏国公家老四,徐增寿办事还算谨慎。还有曹国公家老二,前几年也是在外历练,我觉得这些事情能做好。”
朱允熥觉得常升总算是推荐出来了不错的人选,徐增寿历史上是‘二五仔’,可是现如今做事还是规规矩矩。
私人的感情上他确实偏向朱棣,可是这不代表徐增寿缺心眼。如今的形势再明朗不过,就算是朱棣有什么想法,徐增寿也要‘大义灭亲’。
风险和回报不成比例,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的机会,那自然也就不要去做蠢事了。朱允熥看向常升,笑着问道,“既然二舅已经知道了这个事情,可知道该如何去办了?”
常升迷茫了,有些时候觉得和皇太孙说话实在是太累了。就比如说现在这事,太孙明明都已经有了安排,这时候还要问什么啊?
道衍这个时候就忍不住开口了,“国公爷,下官以为国公爷掌管中军都督府,那二位也是在国公爷麾下效力,自然是国公爷去安排事情。”
看到常升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道衍将话说的更为明白,“这事情只是都督府的事情,与殿下无干。若是文官要问,那是他们不懂规矩。”
常升清楚了,连忙说道,“这么一说就行,那些文官要是多问,我肯定要让他们好看!五军都督府的军事,不容他们多嘴!”
这么说夸张了一点,但是也不算是特别过分。毕竟五军都督府虽然强势,那也是大明的衙门,该受监管肯定还是要受一些监管。
只是文官集团如果是真的想要在一些事情上多问,那就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了,勋贵们的脾气都不太好。
尤其是这样名声在外的,一般的文官还是要让几分。这位国公爷本来就是无理搅三分,真要是让他抓住了把柄,肯定是得势不饶人,根本不需怀疑。
朱允熥这才满意的点头说道,“既然如此,这些事情你就看着办。交代清楚就行,这事情不能出差错,用人得选可信的。”
常升自然也是连连点头,虽然他心里不是特别清楚这件事情为何要神神秘秘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太孙的安排肯定是有道理。
朱允熥还是有些不放心,对道衍说道,“大和尚,这个事情你再去跟着帮忙,安排好事情再回来。”
道衍也清楚的知道这些,看样子开国公是知道了这件事情该怎么做。但是一些细节上,或者说可能发生的事情,都需要提前给安排好才行。
没办法,谁让事情比较重要呢,道衍这个‘谋主’很清楚朱允熥的心思,知道这些事情到底是多么的重要和严肃,不能出差错。
所以这个时候也别嫌麻烦,事情安排好了才是第一位,其他的就是一些小节了。
作为朱允熥的谋主之一,这一切实际上也都是道衍的本职工作之一,这也能够体现出来他的一些价值。
离开文华殿后,常升忙不迭的问道,“大学士,我仔细想想。这一次出海的船队本就是殿下的人,难不成还能有人有其他心思?”
这是常升的心里话,他现在越来越不明白,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清楚殿下看起来怎么表现的有些担心了。
这完全是多余的啊,船队是什么样的情况,虽然常升不是直接的经手人,可是很多的情况他可以说相当的心里有数。
船队是怎么来的?
船队自然是那位皇太孙一点点攒起来的,那是太孙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弄出来的。
从最初被立为皇太孙,开始稍微管点事的时候,朱允熥就让常升等人想方设法的在筹集一些船况比较好的大船。
除了船之外,也到处在寻找着一些擅长水战的将领,寻找水手等等。
道衍就笑着问道,“国公爷可是想说这一次领军出去的勋贵,也都是殿下的信任的?就算是文官使节,也是殿下提拔起来的?”
常升连连点头,他就是这个意思。江阴侯吴高、越巂侯俞通渊、右军都督佥事平安,这一个个的也都是不少人眼里的太孙信任和重用的。
就算是练子宁这个文官,那也是皇太孙提拔起来的,很多人都觉得他就算是当不了尚书,以后也能有升到正二品、正三品的机会。
道衍就解释说道,“国公爷,殿下只是不希望这事情出差错,文官们不该早知道这些事情罢了。”
虽然常升还是不相信这个说法,但是他也懒得多问。对于道衍这人,那还是需要给与一定的尊重。
道衍的官职在常升眼里不值一提是真的,可是这到底是殿阁大学士,是皇太孙手里头最受重用的臣子之一。
而且道衍看似是有些古怪,在朝堂也没有存在感。只不过和朱允熥熟悉点的都知道这个古怪的大和尚颇受信任,也确实有不俗的能力。
就是这些就足够了,足以让常升信任道衍,只要是给皇太孙办事,那么自然也就是一切都好说了。
有道衍帮着常升收拾、安排一些事情,朱允熥自然也不用操心太多的事情。
现在想想还是怎么和文官打擂台吧,只要有利可图,那些文官就不会轻易放弃。如果是有着一些巨大的利益,文官集团们自然就不会轻易的退让。
别忘了这些文官,大多数都是士绅的代表,他们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民’。这些人经常提起的天下,很多的时候也只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身的利益。
“去让朱忠查查,查清楚朝堂正四品极以上的文官家世。”朱允熥对张福生交代说道,“若是安生耕读传家也就罢了,要是家里多有和商贾往来的,查细一点。”
张福生不问什么,他也没资格问什么,只需要帮忙传递好旨意就行。
至于什么该怎么做,那是朱忠等人的任务。太孙心里想些什么,这时候就不要瞎揣摩了。
朱允熥自认为不是什么好斗的人,可是如果有些时候需要斗一斗,他也不反对什么。
尤其是自己现在大权在握,就算是要和一些利益集团去斗,他也有着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在一些事情上他会做些平衡和妥协,甚至是可以有所退让。但是在该坚持的事情上,那必然是需要好好的坚持。
大明开海贸,这个事情可不能刚开始就被带歪了!(本章完)
朱允熥这个皇太孙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尤其是现在的他身上职责越来越重,现在管的事情越来越多,那自然也就意味着需要努力将事情处理好才行。
对于东瀛的银矿,朱允熥自然也是非常在意的,可是现在时机不成熟。
对于高丽和安南,朱允熥自然也非常想要拿下,这两块土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可是说到底想要直接拿下,绝非是打下来了就行。打下来之后还需要持续不断的治理,这也是极其耗费时间和金钱的,一个不小心就是无底洞。
历史上的朱棣打下来了安南,可是打下来之后很难治理。张辅镇守安南,那边就安分、张辅离开的话安南就要开始造反。
以至于当时的大明君臣觉得掌握安南实在不划算就主动撤回,这也就是很多人对朱瞻基批判的观点。
可是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说到底就是开发安南的成本实在太大。
功在千秋、罪在当下,这样的事情很难评,总不能要求天子没了江山而只是想要偏僻荒凉之处吧,那显然是有些不太合理了。
朱允熥想要的东西非常多,可是他非常清楚的知道什么叫做量力而行。殖民全球说起来非常好,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还是一步步的慢慢来,心急吃不到热豆腐。真的要是太激进了,到时候别指望大明盛世了,说不定就是一个二世而亡。
朱允熥确实不太急着一些扩张的事情,先将大明境内的事情给治理好才行,然后再去考虑其他了。
常升再次被朱允熥叫了过来,“船队即将回来,你说哪几个勋贵算得上可靠?”
常升不太确定的说道,“殿下,这个事情还是殿下说吧。臣实在是不知道哪些人靠的住,这些年臣和他们往来的也不算多。”
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勋贵当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小派系。而且常升这个人的名声不太好,大家对他的尊敬,实际上也仅仅只是针对于他的身份而已。
不过这些实际上也就是常升在含糊其辞,有些事情大家心里都清楚。以前的常升高调,可是现在越来越低调了,尤其是在现如今这个敏感点。
朱允熥这时候就说道,“还是不要藏拙了,这是要紧事,这时候你就给出些主意比较好。”
常升想都不想的回答说道,“那还是武定侯最为妥当,其他人都是些将军,这些事情做不来。”
看看,这就是常升的一个特点了。实际上很多的事情都是心里有数的,但是都藏着掖着,就想着是要能不做事就不做事,因为这样就不犯错。
能者多劳,常升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不够,所以有些事情他还真的不愿意去做,这就是看起来最好不过的办法了。
朱允熥忍不住笑了起来,“是啊,现在想都不用想,觉得这个时候就该是武定侯去做,这样我才心里塌实和安稳。”
常升纳闷了,非常的不解,“殿下,臣难道说错了?”
朱允熥看向道衍,说道,“大和尚,你来和开国公好好的说一说这个事情为何不该是武定侯去做。”
道衍看向常升,耐心解释说道,“国公爷,朝野上下都知陛下待武定侯亲厚,钦定为亲戚之家,这是其他勋贵远不及的。”
这一点常升自然明白,皇帝定下来的亲戚之家是魏国公家、信国公家、曹国公家、西平侯家、武定侯家这五家。
李文忠和沐英不说,徐达、汤和和郭英,这三位以前算不上真正的亲戚。现在是真正的亲戚,这和联姻无关,因为其他勋贵也都是和皇室联姻。
至于说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妃家、王妃家、驸马家等等,这也都是亲戚。但是和明确了、指名了家世的,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比如说开平王这边,说是亲戚家不假,但是除了朱允熥这个太孙之外,其他宗室不用认亲戚。但是此前那五家指名的,只要是大明宗室都要认亲戚。
道衍继续说道,“这么些年来,都是武定侯宿卫宫城,哪怕到了今日,殿下也知信任武定侯能够守好宫城。”
这事常升知道,郭定、郭英兄弟两个都是老朱的亲卫出身,开国后也确实一直都是郭英在宿守皇城,大家对此也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道衍只能解释说道,“船队回太仓是大事,殿下不欲张扬。若是武定侯过去了,船上之事看似是能暂时不传开,只是很多人都要议论了。”
常升似乎有些后知后觉了,随即说道,“这么说,要不让其他人去做?殿下手下倒有不少忠勇的人,可以办好这事。”
朱允熥就含笑问道,“那就说说,你觉得哪些人去做这些事情最为合适?”
这话也不假,毕竟现在想要为朱允熥办事的人多着呢,大家现在议论的已经不是皇太孙手握大权,而是太孙年底会不会直接登基了。
让这些文武百官立刻不管当今皇帝,这些人肯定不敢。但是在这个阶段能够多为太孙办事,无数勋贵肯定是打破脑袋也是要争取这些差事了。
尤其是现在开国勋贵当中留在朝堂的不多,年轻的二代、三代们,都想要能够挑起大梁,想要能够有机会成为未来皇帝的心腹、得以重用。
常升下意识的说道,“老三现在还在京中,这事情让老三去办如何?”
常森现在还留在京中,这也是朱允熥刻意的,原因自然就是常蓝氏的身体不好,所以也不想她和常森留下一些遗憾。
朱允熥笑着摇头,“我若是让三舅去办事,早就让他去福建了。这事情他不能去,你再说说还有其他人吗?”
常升不确定的说道,“那魏国公家老四,徐增寿办事还算谨慎。还有曹国公家老二,前几年也是在外历练,我觉得这些事情能做好。”
朱允熥觉得常升总算是推荐出来了不错的人选,徐增寿历史上是‘二五仔’,可是现如今做事还是规规矩矩。
私人的感情上他确实偏向朱棣,可是这不代表徐增寿缺心眼。如今的形势再明朗不过,就算是朱棣有什么想法,徐增寿也要‘大义灭亲’。
风险和回报不成比例,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的机会,那自然也就不要去做蠢事了。朱允熥看向常升,笑着问道,“既然二舅已经知道了这个事情,可知道该如何去办了?”
常升迷茫了,有些时候觉得和皇太孙说话实在是太累了。就比如说现在这事,太孙明明都已经有了安排,这时候还要问什么啊?
道衍这个时候就忍不住开口了,“国公爷,下官以为国公爷掌管中军都督府,那二位也是在国公爷麾下效力,自然是国公爷去安排事情。”
看到常升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道衍将话说的更为明白,“这事情只是都督府的事情,与殿下无干。若是文官要问,那是他们不懂规矩。”
常升清楚了,连忙说道,“这么一说就行,那些文官要是多问,我肯定要让他们好看!五军都督府的军事,不容他们多嘴!”
这么说夸张了一点,但是也不算是特别过分。毕竟五军都督府虽然强势,那也是大明的衙门,该受监管肯定还是要受一些监管。
只是文官集团如果是真的想要在一些事情上多问,那就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了,勋贵们的脾气都不太好。
尤其是这样名声在外的,一般的文官还是要让几分。这位国公爷本来就是无理搅三分,真要是让他抓住了把柄,肯定是得势不饶人,根本不需怀疑。
朱允熥这才满意的点头说道,“既然如此,这些事情你就看着办。交代清楚就行,这事情不能出差错,用人得选可信的。”
常升自然也是连连点头,虽然他心里不是特别清楚这件事情为何要神神秘秘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太孙的安排肯定是有道理。
朱允熥还是有些不放心,对道衍说道,“大和尚,这个事情你再去跟着帮忙,安排好事情再回来。”
道衍也清楚的知道这些,看样子开国公是知道了这件事情该怎么做。但是一些细节上,或者说可能发生的事情,都需要提前给安排好才行。
没办法,谁让事情比较重要呢,道衍这个‘谋主’很清楚朱允熥的心思,知道这些事情到底是多么的重要和严肃,不能出差错。
所以这个时候也别嫌麻烦,事情安排好了才是第一位,其他的就是一些小节了。
作为朱允熥的谋主之一,这一切实际上也都是道衍的本职工作之一,这也能够体现出来他的一些价值。
离开文华殿后,常升忙不迭的问道,“大学士,我仔细想想。这一次出海的船队本就是殿下的人,难不成还能有人有其他心思?”
这是常升的心里话,他现在越来越不明白,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清楚殿下看起来怎么表现的有些担心了。
这完全是多余的啊,船队是什么样的情况,虽然常升不是直接的经手人,可是很多的情况他可以说相当的心里有数。
船队是怎么来的?
船队自然是那位皇太孙一点点攒起来的,那是太孙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弄出来的。
从最初被立为皇太孙,开始稍微管点事的时候,朱允熥就让常升等人想方设法的在筹集一些船况比较好的大船。
除了船之外,也到处在寻找着一些擅长水战的将领,寻找水手等等。
道衍就笑着问道,“国公爷可是想说这一次领军出去的勋贵,也都是殿下的信任的?就算是文官使节,也是殿下提拔起来的?”
常升连连点头,他就是这个意思。江阴侯吴高、越巂侯俞通渊、右军都督佥事平安,这一个个的也都是不少人眼里的太孙信任和重用的。
就算是练子宁这个文官,那也是皇太孙提拔起来的,很多人都觉得他就算是当不了尚书,以后也能有升到正二品、正三品的机会。
道衍就解释说道,“国公爷,殿下只是不希望这事情出差错,文官们不该早知道这些事情罢了。”
虽然常升还是不相信这个说法,但是他也懒得多问。对于道衍这人,那还是需要给与一定的尊重。
道衍的官职在常升眼里不值一提是真的,可是这到底是殿阁大学士,是皇太孙手里头最受重用的臣子之一。
而且道衍看似是有些古怪,在朝堂也没有存在感。只不过和朱允熥熟悉点的都知道这个古怪的大和尚颇受信任,也确实有不俗的能力。
就是这些就足够了,足以让常升信任道衍,只要是给皇太孙办事,那么自然也就是一切都好说了。
有道衍帮着常升收拾、安排一些事情,朱允熥自然也不用操心太多的事情。
现在想想还是怎么和文官打擂台吧,只要有利可图,那些文官就不会轻易放弃。如果是有着一些巨大的利益,文官集团们自然就不会轻易的退让。
别忘了这些文官,大多数都是士绅的代表,他们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民’。这些人经常提起的天下,很多的时候也只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身的利益。
“去让朱忠查查,查清楚朝堂正四品极以上的文官家世。”朱允熥对张福生交代说道,“若是安生耕读传家也就罢了,要是家里多有和商贾往来的,查细一点。”
张福生不问什么,他也没资格问什么,只需要帮忙传递好旨意就行。
至于什么该怎么做,那是朱忠等人的任务。太孙心里想些什么,这时候就不要瞎揣摩了。
朱允熥自认为不是什么好斗的人,可是如果有些时候需要斗一斗,他也不反对什么。
尤其是自己现在大权在握,就算是要和一些利益集团去斗,他也有着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在一些事情上他会做些平衡和妥协,甚至是可以有所退让。但是在该坚持的事情上,那必然是需要好好的坚持。
大明开海贸,这个事情可不能刚开始就被带歪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