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一会,朱元璋很罕见地很有耐心,任凭那些朝臣如何猜测,我自岿然不动。
东宫,依旧还是与平常一样,就连皇宫,除了各个妃嫔院里的小动作之外,并没有人真正的在皇帝这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每日早朝,朱元璋如常上朝,下朝之后就将太子皇长孙两人一起叫到乾清宫,将奏章交给朱标处理,爷孙俩则是在一边吃着点心,下棋读书,很是悠闲。
朱标很是纳闷,父亲这是不是太过于耍手掌柜了?!
“标儿,你觉得时机到了吗?”
这段时间,朱雄英与朱元璋之间的交谈并没有刻意躲着朱标,所以,朱标也听明白了父亲之前那么多动作是为了什么。
“儿臣觉得可以试试,现在二弟已经进驻了军营,就算是有人反对,我们也不怕。”
又将一封不知说啥的请安奏书丢到一边,朱标头疼地揉着太阳穴。
“爷爷,你终于打算下手了?!”
这都多久了,朱雄英都快以为洪武十五年是不可能实现了。
“嗯!”
“那孙儿在此先祝爷爷马到成功!”
终于,这位主终于有正事做了,这每天被虐的工作眼看着就要结束了。
下定决心,回去就把东宫里的棋盘全都给丢了,最近朱雄英一点也不想再看到它了。
次日早朝
在震耳的敲钟声及上朝的静鞭声中。
文武百官依次入朝,朱标身穿太子蟒袍侧立在旁,就连在军营中乐不思蜀的秦王朱樉也被朱元璋从军营中召回。
文武百官一看这个架势,心里都是一凉,这场景好熟悉,之前废除奴籍以及分封制度的时候,这些皇子们好像也是都在的,难道今天皇上又打算搞什么大动作?!
在高呼万岁之后,一天的朝会正式开始,最近朝政并没有什么紧急之务,。
各个部门相互上报一下最近自己部门的工作进展,今日的朝会就商议完毕。
果不其然,朱元璋的目光扫过奉天殿内文武百官之后,目光在吕氏子弟身上停留几秒。
吕氏最近好像很不安分,不仅仅是太子后院里的侧妃吕氏,就连应天府最近的风波背后的推手也有吕氏的身影在。
原本朱元璋是打算将太子侧妃吕氏直接扶正,可没想这女人心这么着急,竟早早地就想着要为自己儿子腾位置。
哼!真以为这大明是她吕家想这么样就这么样的吗?
竟然敢伸手迫害皇家子孙,上不得台面的后院阴私。
要不是吕氏家族的人按捺不住,朱元璋还真会重用吕家人。
他可是相当记仇的,看明白吕氏的野心之后,他就将心里的打算都给取消了。
这段时间更是在心里开始打算,怎么才能将吕妃这个不稳定因素先给解决了。
“众位爱卿,咱确实有件事情,想听一听众位爱卿的想法。”
看着朱元璋这一反常态的温和态度,整个文武百官全都愣在了原地。
不是,皇上上一次这样好好说话是什么时候来着,要是没记错,还是上一次清算那些贪官的时候。
难道,皇上今天又有想法了?!
“臣等不敢!”
行吧,想铺垫一下这些人都不给机会,朱元璋脸上有些挂不住。
轻轻咳嗽两声,朱元璋这次悻悻开口:
“那个,咱打算加赋!
也不多,先加个五百万两!”
话音落地,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连呼吸声音都消失了,一个个也顾不了现在这里是奉天殿了。
所有人都一脸诧异地看着对方,就想在对方脸上看到自己听错了的证据。
五百万两赋银,这可比大明一年税银还要多,皇上这是疯了不成?!
众人在思索两秒之后,齐齐看向了户部的方大人。
他们都知道户部最近很缺钱,但总不至于已经缺钱到了要加赋的地步吧?
户部的方大人率先站出来回话:
“陛下,这是万万不可,我大明早就跟天下众民承诺,不加赋,虽现在户部确实有些紧凑,但臣以为,不能将重压转移到百姓身上!”
方正本就是寒门子弟,从底层凭借天赋与努力一步步登上户部尚书一职。
他明白,皇上的一句轻飘飘的加赋会给那些勉强可以吃饱的人带来怎样的灭顶之灾。
“你先听咱把话说完,咱农民出身,怎么可能不知道平民百姓的难处,但,现在咱有一件大事要做,户部又没有那么多现银。
而且,方正,户部的情况你清楚,要是咱不加赋,什么时候户部才能凑出一笔五百万出来?”
朱元璋已经不想再等了,这都要到年关了,朱元璋打算要给天下百姓一份大礼,让他们明年可以更有动力。
方正在户部干了这么久,自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户部不要看着是个肥差,但真正了解情况的人才知道,每年的税收那都是提前就计划好的,军饷、俸禄、以及预防每年各地的灾害,这些支出在户部的收入中占据了一大半。
剩下的,那也不能乱用,要是刚好碰上几年丰收年,国库就能稍微丰裕一点。
可每每这个时候,皇上那种想要征服各地的野心就再也遮掩不住,战事一发,那可不是一个国库能支持得住的。
反正,总而言之,户部其中就是一个死火山,谁都怕外界的一丝丝变化会引起这座火山的直接爆发。
现在,这个外界变化来了,皇上竟然打算做一件大事,而且还是不惜加赋也要做到的大事。
从朱元璋的两次肯定中,在场的百官依然清楚,这位大明初代皇帝,现在已经是下定了决心,谁劝说都不管用的那种。
“可,陛下,还请三思!”
方正并不能向皇上保证什么,但加赋,他终究还是接受不了,作为一名朝臣,他只能是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慢慢地,不断地有朝臣从群臣中站出来,一声声“陛下三思!”回荡在整个大殿。
在这种类似于逼宫的气势下,朱元璋非但没有气愤,反而是满脸笑意,这些敢站出来的,都被他记在了心里,这些人才是以后大明的中流砥柱。
东宫,依旧还是与平常一样,就连皇宫,除了各个妃嫔院里的小动作之外,并没有人真正的在皇帝这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每日早朝,朱元璋如常上朝,下朝之后就将太子皇长孙两人一起叫到乾清宫,将奏章交给朱标处理,爷孙俩则是在一边吃着点心,下棋读书,很是悠闲。
朱标很是纳闷,父亲这是不是太过于耍手掌柜了?!
“标儿,你觉得时机到了吗?”
这段时间,朱雄英与朱元璋之间的交谈并没有刻意躲着朱标,所以,朱标也听明白了父亲之前那么多动作是为了什么。
“儿臣觉得可以试试,现在二弟已经进驻了军营,就算是有人反对,我们也不怕。”
又将一封不知说啥的请安奏书丢到一边,朱标头疼地揉着太阳穴。
“爷爷,你终于打算下手了?!”
这都多久了,朱雄英都快以为洪武十五年是不可能实现了。
“嗯!”
“那孙儿在此先祝爷爷马到成功!”
终于,这位主终于有正事做了,这每天被虐的工作眼看着就要结束了。
下定决心,回去就把东宫里的棋盘全都给丢了,最近朱雄英一点也不想再看到它了。
次日早朝
在震耳的敲钟声及上朝的静鞭声中。
文武百官依次入朝,朱标身穿太子蟒袍侧立在旁,就连在军营中乐不思蜀的秦王朱樉也被朱元璋从军营中召回。
文武百官一看这个架势,心里都是一凉,这场景好熟悉,之前废除奴籍以及分封制度的时候,这些皇子们好像也是都在的,难道今天皇上又打算搞什么大动作?!
在高呼万岁之后,一天的朝会正式开始,最近朝政并没有什么紧急之务,。
各个部门相互上报一下最近自己部门的工作进展,今日的朝会就商议完毕。
果不其然,朱元璋的目光扫过奉天殿内文武百官之后,目光在吕氏子弟身上停留几秒。
吕氏最近好像很不安分,不仅仅是太子后院里的侧妃吕氏,就连应天府最近的风波背后的推手也有吕氏的身影在。
原本朱元璋是打算将太子侧妃吕氏直接扶正,可没想这女人心这么着急,竟早早地就想着要为自己儿子腾位置。
哼!真以为这大明是她吕家想这么样就这么样的吗?
竟然敢伸手迫害皇家子孙,上不得台面的后院阴私。
要不是吕氏家族的人按捺不住,朱元璋还真会重用吕家人。
他可是相当记仇的,看明白吕氏的野心之后,他就将心里的打算都给取消了。
这段时间更是在心里开始打算,怎么才能将吕妃这个不稳定因素先给解决了。
“众位爱卿,咱确实有件事情,想听一听众位爱卿的想法。”
看着朱元璋这一反常态的温和态度,整个文武百官全都愣在了原地。
不是,皇上上一次这样好好说话是什么时候来着,要是没记错,还是上一次清算那些贪官的时候。
难道,皇上今天又有想法了?!
“臣等不敢!”
行吧,想铺垫一下这些人都不给机会,朱元璋脸上有些挂不住。
轻轻咳嗽两声,朱元璋这次悻悻开口:
“那个,咱打算加赋!
也不多,先加个五百万两!”
话音落地,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连呼吸声音都消失了,一个个也顾不了现在这里是奉天殿了。
所有人都一脸诧异地看着对方,就想在对方脸上看到自己听错了的证据。
五百万两赋银,这可比大明一年税银还要多,皇上这是疯了不成?!
众人在思索两秒之后,齐齐看向了户部的方大人。
他们都知道户部最近很缺钱,但总不至于已经缺钱到了要加赋的地步吧?
户部的方大人率先站出来回话:
“陛下,这是万万不可,我大明早就跟天下众民承诺,不加赋,虽现在户部确实有些紧凑,但臣以为,不能将重压转移到百姓身上!”
方正本就是寒门子弟,从底层凭借天赋与努力一步步登上户部尚书一职。
他明白,皇上的一句轻飘飘的加赋会给那些勉强可以吃饱的人带来怎样的灭顶之灾。
“你先听咱把话说完,咱农民出身,怎么可能不知道平民百姓的难处,但,现在咱有一件大事要做,户部又没有那么多现银。
而且,方正,户部的情况你清楚,要是咱不加赋,什么时候户部才能凑出一笔五百万出来?”
朱元璋已经不想再等了,这都要到年关了,朱元璋打算要给天下百姓一份大礼,让他们明年可以更有动力。
方正在户部干了这么久,自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户部不要看着是个肥差,但真正了解情况的人才知道,每年的税收那都是提前就计划好的,军饷、俸禄、以及预防每年各地的灾害,这些支出在户部的收入中占据了一大半。
剩下的,那也不能乱用,要是刚好碰上几年丰收年,国库就能稍微丰裕一点。
可每每这个时候,皇上那种想要征服各地的野心就再也遮掩不住,战事一发,那可不是一个国库能支持得住的。
反正,总而言之,户部其中就是一个死火山,谁都怕外界的一丝丝变化会引起这座火山的直接爆发。
现在,这个外界变化来了,皇上竟然打算做一件大事,而且还是不惜加赋也要做到的大事。
从朱元璋的两次肯定中,在场的百官依然清楚,这位大明初代皇帝,现在已经是下定了决心,谁劝说都不管用的那种。
“可,陛下,还请三思!”
方正并不能向皇上保证什么,但加赋,他终究还是接受不了,作为一名朝臣,他只能是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慢慢地,不断地有朝臣从群臣中站出来,一声声“陛下三思!”回荡在整个大殿。
在这种类似于逼宫的气势下,朱元璋非但没有气愤,反而是满脸笑意,这些敢站出来的,都被他记在了心里,这些人才是以后大明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