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教育改制
大明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正式开始。
一些考生纷纷走进京师南京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考场内,有百十个小的考间,每个考间只有半丈大小。
仅能容下一个人进出。
考生们各个拎一个小篮子,小篮子中放有笔墨纸砚,以及食物和水。
当然,科举考试连续考三天,这期间是不允许出考场的。
因此每个空间都有一个马桶。
为了防止作弊,所有的考生在进去考场前,都要脱光衣服。
以防止将考试有关的答案,书籍带入考场。
大明的科举,向来以严格着称。
考生不仅要脱光衣服,甚至连肛门都要检查,以防夹案入场。
凡是携带书籍入场的,一律取消考试资格,永远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每一个考生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改变人生的机会。
不过,第一天也有几个带书进入考场,被抓到的。
这个处理起来相当严厉,几个作弊被扒光衣服,吊在考场的坪地上,被鞭子足足抽打了五十鞭,最后被移交给了刑部,按大明律,科举考场作弊者将要在菜市口问斩。
这几个人运气不好,他们成为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被问斩的人。
今年的第一个考题是《论新政的优势》。
上午亥时前一刻,考题送到考场。
考题是封装在铁匣子中的,由百十名武士押送到考场。
考官跪接铁匣子后,当众拆开,然后当着所有考生的面宣读考题。
自训读之后,考生就要开始考试,不得喧哗。
如果发现考生在考场,探出头,与他人交头接耳,或者打瞌睡,立刻打出考场。
取消考试资格,终生禁考。
第一场考试到下午酉时结束,考生必须老老实实的交卷子。
并且待在原来位置上,该吃饭吃饭,该拉屎拉屎,但绝对不能探头与他人交头接耳。
饭食都是考生自带的。
一时间,屎臭味与饭香味夹杂!
让人很不舒服。
甚至主考官的伙食也是自带的,不容许出考场。
所有人备足三天口粮。
晚上,考生们坐在考间里睡觉,地方太小,不能躺卧,只能端着着趴在板桌上睡觉。
一时间,打呼声响彻考场,各种奇怪的打呼声应有尽有。
有蛙叫声一片的,有牛鼾声一片的,有猪吼声一片的。
第二场考题由上午亥时前一刻送到考场。
题目为《如何支持新政》。
很多考生因为长期读四书五经,脑子里只有孔孟子曰,对当下时政问题不是了解。
仅仅凭借民间百姓的反应,做出自己的见解。
导致很多考生拿起笔就不知道如何作答。
很多考生家里都是小资产,地主阶级,一看到“新政”二字,脑袋就掌的很痛,根本不知道如何作答。
第一场考试,竟然有很多考生看到考题之后,紧张的呕吐起来。
第三场考试同样准时开始。
考题为《提出自己对新政的补充见解》。
第三场考题,直接让大部分考生无从下手。
有的考生家里是地主阶级,看到考题实在忍不了,当场破口大骂。
结果被现在主考官派人打出考场。
整个人被打的鼻青脸肿。
三天煎熬终于结束了。
走出考场的考生大部分都萎靡不振。
主要是这次考题实在太难了,根本无从下笔。
只有个别几个考生比较轻松,他们答起来毫不费劲,主要原因是他们是普通百姓人家,对新政深有感触,而且很愿意接受新政。
一些考生考试结束后,来到秦淮河边。
以往,每当考生走出考场,都会到周围妓院潇洒一番,以缓解压力。
然而,这次不同往常。很多考生走到秦淮河边。
任由秦淮楼上的女子如何喊叫,勾引,撩骚……
他们就是无动于衷,可能被考题恶心到了,目前大部分人的状态都不太好!
甚至有的考生想不开,一头跳入秦淮河,想要自杀。
幸好秦淮河河水不深,也就到肚脐这样,跳下去也只是洗个澡。
阅卷工作在紧张的进行中。
最后有十张答卷报送到周鉴那里,由周鉴挑选本届的状元,榜眼,探花。
结果周鉴看了答卷之后,全部叉掉。
这届考生表现太差,状元,榜眼,探花一个没有。
考试成绩出来了,前五十名全是农民子弟。
那些地主儿子,一个没考好,主要是对新政不满,造成他们考试的时候特别别扭,写的内容不符合考题主旨大纲,因此落榜。
周鉴对这一届的考生表示失望,整体水准不高。
虽然家庭条件是农村的考生整体水平可以,但还是达不到周鉴的要求。
周鉴决定,要建立新式学堂,由朝廷出资办理。
新式学堂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四个阶段。
小学类似秀才的文凭。
中学类似举人的文凭。
大学类似进士的文凭。
研究生类似大学士的文凭。
而四书五经只作为语文科目来考试。
在小学阶段还要增加算数,人文科学。
在中学阶段,要增加科学原理,地理,生物。
到了大学阶段,则重点学习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培养科技,人文等人才。
到了研究生阶段,主打研究某一些细分的领域。
而研究生毕业后,可以作为朝廷的高参直接进入朝廷任职。
而普通的中学毕业既可以在地方上做一些小官。
而大学毕业可以在地方上做大官。
小学学制五年,中学学制五年,大学学制三年,研究生学制三年。
当然,一开始大明没有那么多懂科技的人才,这些教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西洋聘请来的,一般由传教士担任。
后期大明人才越来越多了,就会担任老师,增加学堂。
后期,大明不再举行科举考试,而是由全国统一出卷子,送到地方学堂考试。
因为考的内容太多,所有不可以临时出题,而是要出题组提前一两个月就要开始研究考题。
因此,像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也就成为百姓观光的地方,不再作为特定考场了。
当然,淮安府工业区已经发展很快,急需大量的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
那些小学毕业的就可以直接到工厂里当管理者。
而那些低于小学文凭的人只能在工业区干最基本的苦力工作。
不过这也比那些整体游手好闲的强!
起码淮安府工业区那都是朝廷的工厂,进入那里相当于有了铁饭盒,上岸了!
一些考生纷纷走进京师南京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考场内,有百十个小的考间,每个考间只有半丈大小。
仅能容下一个人进出。
考生们各个拎一个小篮子,小篮子中放有笔墨纸砚,以及食物和水。
当然,科举考试连续考三天,这期间是不允许出考场的。
因此每个空间都有一个马桶。
为了防止作弊,所有的考生在进去考场前,都要脱光衣服。
以防止将考试有关的答案,书籍带入考场。
大明的科举,向来以严格着称。
考生不仅要脱光衣服,甚至连肛门都要检查,以防夹案入场。
凡是携带书籍入场的,一律取消考试资格,永远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每一个考生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改变人生的机会。
不过,第一天也有几个带书进入考场,被抓到的。
这个处理起来相当严厉,几个作弊被扒光衣服,吊在考场的坪地上,被鞭子足足抽打了五十鞭,最后被移交给了刑部,按大明律,科举考场作弊者将要在菜市口问斩。
这几个人运气不好,他们成为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被问斩的人。
今年的第一个考题是《论新政的优势》。
上午亥时前一刻,考题送到考场。
考题是封装在铁匣子中的,由百十名武士押送到考场。
考官跪接铁匣子后,当众拆开,然后当着所有考生的面宣读考题。
自训读之后,考生就要开始考试,不得喧哗。
如果发现考生在考场,探出头,与他人交头接耳,或者打瞌睡,立刻打出考场。
取消考试资格,终生禁考。
第一场考试到下午酉时结束,考生必须老老实实的交卷子。
并且待在原来位置上,该吃饭吃饭,该拉屎拉屎,但绝对不能探头与他人交头接耳。
饭食都是考生自带的。
一时间,屎臭味与饭香味夹杂!
让人很不舒服。
甚至主考官的伙食也是自带的,不容许出考场。
所有人备足三天口粮。
晚上,考生们坐在考间里睡觉,地方太小,不能躺卧,只能端着着趴在板桌上睡觉。
一时间,打呼声响彻考场,各种奇怪的打呼声应有尽有。
有蛙叫声一片的,有牛鼾声一片的,有猪吼声一片的。
第二场考题由上午亥时前一刻送到考场。
题目为《如何支持新政》。
很多考生因为长期读四书五经,脑子里只有孔孟子曰,对当下时政问题不是了解。
仅仅凭借民间百姓的反应,做出自己的见解。
导致很多考生拿起笔就不知道如何作答。
很多考生家里都是小资产,地主阶级,一看到“新政”二字,脑袋就掌的很痛,根本不知道如何作答。
第一场考试,竟然有很多考生看到考题之后,紧张的呕吐起来。
第三场考试同样准时开始。
考题为《提出自己对新政的补充见解》。
第三场考题,直接让大部分考生无从下手。
有的考生家里是地主阶级,看到考题实在忍不了,当场破口大骂。
结果被现在主考官派人打出考场。
整个人被打的鼻青脸肿。
三天煎熬终于结束了。
走出考场的考生大部分都萎靡不振。
主要是这次考题实在太难了,根本无从下笔。
只有个别几个考生比较轻松,他们答起来毫不费劲,主要原因是他们是普通百姓人家,对新政深有感触,而且很愿意接受新政。
一些考生考试结束后,来到秦淮河边。
以往,每当考生走出考场,都会到周围妓院潇洒一番,以缓解压力。
然而,这次不同往常。很多考生走到秦淮河边。
任由秦淮楼上的女子如何喊叫,勾引,撩骚……
他们就是无动于衷,可能被考题恶心到了,目前大部分人的状态都不太好!
甚至有的考生想不开,一头跳入秦淮河,想要自杀。
幸好秦淮河河水不深,也就到肚脐这样,跳下去也只是洗个澡。
阅卷工作在紧张的进行中。
最后有十张答卷报送到周鉴那里,由周鉴挑选本届的状元,榜眼,探花。
结果周鉴看了答卷之后,全部叉掉。
这届考生表现太差,状元,榜眼,探花一个没有。
考试成绩出来了,前五十名全是农民子弟。
那些地主儿子,一个没考好,主要是对新政不满,造成他们考试的时候特别别扭,写的内容不符合考题主旨大纲,因此落榜。
周鉴对这一届的考生表示失望,整体水准不高。
虽然家庭条件是农村的考生整体水平可以,但还是达不到周鉴的要求。
周鉴决定,要建立新式学堂,由朝廷出资办理。
新式学堂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四个阶段。
小学类似秀才的文凭。
中学类似举人的文凭。
大学类似进士的文凭。
研究生类似大学士的文凭。
而四书五经只作为语文科目来考试。
在小学阶段还要增加算数,人文科学。
在中学阶段,要增加科学原理,地理,生物。
到了大学阶段,则重点学习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培养科技,人文等人才。
到了研究生阶段,主打研究某一些细分的领域。
而研究生毕业后,可以作为朝廷的高参直接进入朝廷任职。
而普通的中学毕业既可以在地方上做一些小官。
而大学毕业可以在地方上做大官。
小学学制五年,中学学制五年,大学学制三年,研究生学制三年。
当然,一开始大明没有那么多懂科技的人才,这些教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西洋聘请来的,一般由传教士担任。
后期大明人才越来越多了,就会担任老师,增加学堂。
后期,大明不再举行科举考试,而是由全国统一出卷子,送到地方学堂考试。
因为考的内容太多,所有不可以临时出题,而是要出题组提前一两个月就要开始研究考题。
因此,像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也就成为百姓观光的地方,不再作为特定考场了。
当然,淮安府工业区已经发展很快,急需大量的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
那些小学毕业的就可以直接到工厂里当管理者。
而那些低于小学文凭的人只能在工业区干最基本的苦力工作。
不过这也比那些整体游手好闲的强!
起码淮安府工业区那都是朝廷的工厂,进入那里相当于有了铁饭盒,上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