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臣有事禀报
倒不如……将刘伯温给喊回来。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眼神不禁闪了闪。
想当初他就是因为听从了胡惟庸的打压,所以说才将刘伯温一降再降。
话说回来,如今刘伯温貌似已经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小职位上赋闲多年了。
“标儿,秘密传诏下去。”
“将刘伯温给朕喊回来,朕要让他当这个首辅大学士!”
朱元璋的手指有节奏的敲击着桌面,最终铿锵有力的开口说道。
“是!儿臣遵旨!”
听到朱元璋的话,朱标顿时两眼一亮。
秘密传诏,无非就是为了以免刘伯温在回来的途中,被胡惟庸及其党羽下了黑手。
要知道,按照当初许先生讲课时候列出的胡惟庸罪状,其中有一条便是谋害了刘伯温。
在刘伯温告老还乡后疾病缠身之时,正是胡惟庸假惺惺的派去了一个大夫。
而刘伯温在喝了那大夫开的方子之后,顷刻间便毙命而亡。
要说胡惟庸没有在这其中动手脚的话,狗都不信!
正当父子二人兴冲冲地在屋内谋划着军机处的事情的时候,门外突然传来了太监的声音。
“陛下——徐大人、常大人、胡大人以及李大人求见!”
太监尖锐的声音,使得朱元璋刚咽下去的一口水险些喷了出来。
什么鬼?
这几个人又跑来做什么?!
难不成是自己给安排的任务太少了?
“让他们进来吧——”
朱元璋手忙脚乱的和朱标一起将方才写的关于军机处的策划收了起来,干咳几声高声喊道。
随着朱元璋话音的落下,盯着黑眼圈的李善长几人也走了进来。
“臣,参见陛下——”
“您昨日让我们回去策划的方案,已经有结果了。”
只见李善长恭恭敬敬的朝着朱元璋行了一礼,随即高声说道。
“哦?这么快?”
朱元璋听到李善长的话,倒是颇为惊讶的挑了挑眉毛。
往日里让他们干个什么事儿都难的一批。
怎么这次如此积极了?
“臣昨夜回去之后,调查了一下近年上报的消息。”
“发现那女真部落自从归顺我大明之后,便一直都不老实,当地百姓已经是怨声已久。”
“但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传上来的奏折,都没有到陛下您的面前……”
徐达干咳了几声缓缓开口说道,言语中甚是小心,生怕朱元璋一个怒气上头把自己当了出气筒。
“我们也迅速做出了调整,为了弥补过失,已经做出了前去攻打女真部落的计划。”
“还请陛下过目。”
听着徐达的话逐渐朝着惹毛朱元璋的方向发展,胡惟庸干咳了几声,上前两步将几人昨天连夜做好的计划给了朱元璋。
管他呢,一个小小的女真部落对他而言根本就不重要。
要是能够借此平息了朱元璋的怒火的话,就已经足够了。
朱元璋眉头紧皱的看完了计划,微微颔首。
倒也算是中规中矩,按照这个法子前去围攻女真部落,应当问题不大。
“那你们想好谁去率领大军了吗?”
朱元璋的目光扫过面前几人,语气中尽是漫不经心。
他的心思此时全都放在了徐达方才所说的,奏折并没有传到他的面前。
地方事务向上传达却传达不到,这说明了什么?
肯定有人在其中搅局搞事情。
说白了,便是有人从中收取了贿赂,企图瞒住自己的视线。
而方才徐达话都还没说完便被胡惟庸所打断,这其中的弯弯道道的确是非常可疑了。
看来,自己又得让锦衣卫多多关照一下丞相府了。
“启禀陛下,臣准备率军前往。”
“两个月内,必定传来捷报。”
听到朱元璋的问话,徐达下意识的看来常遇春一眼。
见到常遇春并没有什么反应,他才上前两步开口说道。
毕竟若是常遇春真的要铁了心跟自己抢这个肥差的话,自己也抢不过。
“好,既然如此的话,那这件事情便交给你了。”
“如果没有什么事情了的话,你们就可以下去了。”
朱元璋摆了摆手开口说道,语气中尽是漫不经心。
要知道,现在他心里还惦记着军机处的事情呢。
要不是这几个家伙突然跑来打断了他的思路的话,这会儿他还在跟朱标商量军机处的事情呢。
“臣等告退——”
似乎是看出来了朱元璋的漫不经心,胡惟庸几人对视了一眼,也决定不再在这里碍事儿。
但是在几人中,只有李善长没有动弹。
朱元璋见此,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但也没有说什么。
直到其他三人离开之后,才将目光投向了李善长。
“不知爱卿可是还有什么事情要汇报的吗?”
朱元璋微微颔首,缓缓开口问道。
这几人之中,虽然就李善长最老实,但心中的小算盘丝毫不比胡惟庸少。
只不过他倒也从未有过什么越矩的行为,自己也就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最让朱元璋忌惮的,还是李善长和胡惟庸之间的关系。
要是说起来,胡惟庸还得喊李善长一声恩师。
而且胡惟庸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这俩人也算是亲上加亲了。
“臣的确是有事想要汇报,但陛下倒也不必过多担心。”
“臣今日所说之事,胡惟庸并不知道半分消息。”
李善长老神在在的开口说道,语气极为平淡。
然而李善长话音刚落,朱元璋和朱标便愣住了。
这是……什么情况?
难不成李善长要和胡惟庸闹掰了?
朱元璋和朱标下意识的对视了一眼,心中随即严肃了起来。
“陛下,臣有一个大胆的猜测,但不一定正确,所以说不敢当着众人的面说。”
“臣怀疑……大明即将迎来灾年。”
李善长的语气极为沉重,丝毫不像是在说假话。
“臣前些日子前去拜访一位长辈,那长辈说起近些年来农作物产量一年比一年低,臣便上了心思。”
“回来之后,查询了各个地方的地方志。”
“最终得出结论,发现我大明的气温一年比一年低。”
“若是再这样下去的话……想必要不了多久,大明的粮食产量便不足以养活百姓了啊!”
李善长情真意切的一番话下来,听得朱元璋父子二人一阵脊背发凉。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眼神不禁闪了闪。
想当初他就是因为听从了胡惟庸的打压,所以说才将刘伯温一降再降。
话说回来,如今刘伯温貌似已经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小职位上赋闲多年了。
“标儿,秘密传诏下去。”
“将刘伯温给朕喊回来,朕要让他当这个首辅大学士!”
朱元璋的手指有节奏的敲击着桌面,最终铿锵有力的开口说道。
“是!儿臣遵旨!”
听到朱元璋的话,朱标顿时两眼一亮。
秘密传诏,无非就是为了以免刘伯温在回来的途中,被胡惟庸及其党羽下了黑手。
要知道,按照当初许先生讲课时候列出的胡惟庸罪状,其中有一条便是谋害了刘伯温。
在刘伯温告老还乡后疾病缠身之时,正是胡惟庸假惺惺的派去了一个大夫。
而刘伯温在喝了那大夫开的方子之后,顷刻间便毙命而亡。
要说胡惟庸没有在这其中动手脚的话,狗都不信!
正当父子二人兴冲冲地在屋内谋划着军机处的事情的时候,门外突然传来了太监的声音。
“陛下——徐大人、常大人、胡大人以及李大人求见!”
太监尖锐的声音,使得朱元璋刚咽下去的一口水险些喷了出来。
什么鬼?
这几个人又跑来做什么?!
难不成是自己给安排的任务太少了?
“让他们进来吧——”
朱元璋手忙脚乱的和朱标一起将方才写的关于军机处的策划收了起来,干咳几声高声喊道。
随着朱元璋话音的落下,盯着黑眼圈的李善长几人也走了进来。
“臣,参见陛下——”
“您昨日让我们回去策划的方案,已经有结果了。”
只见李善长恭恭敬敬的朝着朱元璋行了一礼,随即高声说道。
“哦?这么快?”
朱元璋听到李善长的话,倒是颇为惊讶的挑了挑眉毛。
往日里让他们干个什么事儿都难的一批。
怎么这次如此积极了?
“臣昨夜回去之后,调查了一下近年上报的消息。”
“发现那女真部落自从归顺我大明之后,便一直都不老实,当地百姓已经是怨声已久。”
“但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传上来的奏折,都没有到陛下您的面前……”
徐达干咳了几声缓缓开口说道,言语中甚是小心,生怕朱元璋一个怒气上头把自己当了出气筒。
“我们也迅速做出了调整,为了弥补过失,已经做出了前去攻打女真部落的计划。”
“还请陛下过目。”
听着徐达的话逐渐朝着惹毛朱元璋的方向发展,胡惟庸干咳了几声,上前两步将几人昨天连夜做好的计划给了朱元璋。
管他呢,一个小小的女真部落对他而言根本就不重要。
要是能够借此平息了朱元璋的怒火的话,就已经足够了。
朱元璋眉头紧皱的看完了计划,微微颔首。
倒也算是中规中矩,按照这个法子前去围攻女真部落,应当问题不大。
“那你们想好谁去率领大军了吗?”
朱元璋的目光扫过面前几人,语气中尽是漫不经心。
他的心思此时全都放在了徐达方才所说的,奏折并没有传到他的面前。
地方事务向上传达却传达不到,这说明了什么?
肯定有人在其中搅局搞事情。
说白了,便是有人从中收取了贿赂,企图瞒住自己的视线。
而方才徐达话都还没说完便被胡惟庸所打断,这其中的弯弯道道的确是非常可疑了。
看来,自己又得让锦衣卫多多关照一下丞相府了。
“启禀陛下,臣准备率军前往。”
“两个月内,必定传来捷报。”
听到朱元璋的问话,徐达下意识的看来常遇春一眼。
见到常遇春并没有什么反应,他才上前两步开口说道。
毕竟若是常遇春真的要铁了心跟自己抢这个肥差的话,自己也抢不过。
“好,既然如此的话,那这件事情便交给你了。”
“如果没有什么事情了的话,你们就可以下去了。”
朱元璋摆了摆手开口说道,语气中尽是漫不经心。
要知道,现在他心里还惦记着军机处的事情呢。
要不是这几个家伙突然跑来打断了他的思路的话,这会儿他还在跟朱标商量军机处的事情呢。
“臣等告退——”
似乎是看出来了朱元璋的漫不经心,胡惟庸几人对视了一眼,也决定不再在这里碍事儿。
但是在几人中,只有李善长没有动弹。
朱元璋见此,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但也没有说什么。
直到其他三人离开之后,才将目光投向了李善长。
“不知爱卿可是还有什么事情要汇报的吗?”
朱元璋微微颔首,缓缓开口问道。
这几人之中,虽然就李善长最老实,但心中的小算盘丝毫不比胡惟庸少。
只不过他倒也从未有过什么越矩的行为,自己也就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最让朱元璋忌惮的,还是李善长和胡惟庸之间的关系。
要是说起来,胡惟庸还得喊李善长一声恩师。
而且胡惟庸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这俩人也算是亲上加亲了。
“臣的确是有事想要汇报,但陛下倒也不必过多担心。”
“臣今日所说之事,胡惟庸并不知道半分消息。”
李善长老神在在的开口说道,语气极为平淡。
然而李善长话音刚落,朱元璋和朱标便愣住了。
这是……什么情况?
难不成李善长要和胡惟庸闹掰了?
朱元璋和朱标下意识的对视了一眼,心中随即严肃了起来。
“陛下,臣有一个大胆的猜测,但不一定正确,所以说不敢当着众人的面说。”
“臣怀疑……大明即将迎来灾年。”
李善长的语气极为沉重,丝毫不像是在说假话。
“臣前些日子前去拜访一位长辈,那长辈说起近些年来农作物产量一年比一年低,臣便上了心思。”
“回来之后,查询了各个地方的地方志。”
“最终得出结论,发现我大明的气温一年比一年低。”
“若是再这样下去的话……想必要不了多久,大明的粮食产量便不足以养活百姓了啊!”
李善长情真意切的一番话下来,听得朱元璋父子二人一阵脊背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