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菜籽落到针眼里
与此同时,洋县南山区,一间农舍里,李汝兴和罗桂英正坐在堂姐家里帮忙相看。
志文的事罗桂英一直放在心上的,自家周围细细寻摸了一遍,脚都跑到了,勉强挑出了两家。
第一家姑娘是老大,父母身体不好,底下还有三个弟弟,女娃当成男娃养,天天山上干活,回家还要忙着烧火洗碗喂猪,父母言语间还指望着她结婚后带着丈夫回来当扶弟魔,哎,这样的家庭不就是火坑吗?谁傻谁去跳!
第二家呢,姑娘是家里的小女儿,上头三个哥哥都结婚了,一家人疼得跟眼珠子一样,这倒不是坏事。可女娃娃二十岁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灶上农活一窍不通,就连针线活都做不成,这样的姑娘,哎!只可惜了那副好样貌!
志文在部队上顺风顺水,也养出了几分心气,自己的眼睛都过不了的姑娘,就没必要勉强牵线。
罗桂英又马不停蹄去了幺嫂家,幺嫂也帮着在自家附近寻摸了一遍,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最后想起小姑子小队有一家,罗桂英这才决定亲自上门去看看。
上午家里忙走不开,恰好女娃娃上午也要赶场摆摊,所以相看就安排在下午。
方桌右边坐的是罗桂英和堂姐,左边坐的是陌生的母女俩。
罗桂英细细打量着对面的女娃。
女娃叫刘晓慧,约摸二十来岁,眼睛大大,脸蛋圆圆,头发是流行的三七式短发,身上的衣服也很时尚,碎花袄子袖口和领子镶了兔毛边,说话语速很快,像男孩一样风风火火,是见过世面的,一点都没有一般姑娘家的羞涩。
女娃的妈就是一个寻常妇人,眉眼柔和,略带愁苦,看起来应该是个好相处的。书文妈性子绵软,如果亲家母太难缠,以后小两口扯筋过孽(吵架打架)的,不是把媒人弄来架在火上烤哇!她可是见过那种日子过糟了天天扯着媒人闹的!她才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几人围绕着两个年轻人的家庭、生活、性格等方面随意聊着天,罗桂英对这个女孩儿更满意了。
这是一个胸有成竹的姑娘。父亲早逝,她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也养成了果断强势的性格。女孩儿聪明伶俐,学了缝纫技术,在街上赶场摆摊给人做衣服,维持日常生活绰绰有余。文化是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的志文很合适。
名如其人,志文是一个书卷气浓的孩子,耳根子有点软,正需要一个性格要强的妻子。这人在部队是身不由己,家里的事情都得靠妻子一个人撑起来。如果找一个软茄子一样的老婆,这日子过起来就难了。晓慧这性格,顶门立户完全不成问题,看起来比菊容还要强上几分。
长相嘛,晓慧比志文要略差一点,但人家姑娘有能力,工作能挣钱,看起来也好生养,何况家中人口简单,只有母女俩,没有拖累,志文他妈应该会满意。
志文孝顺,他妈都点头了,他也不会多说什么。嗯,这两个年轻人算是门当户对。
罗桂英默默在心里盘算,然后从兜里小心的拿出一张照片。
这是一张一寸的黑白半身照。晓慧姑娘接过去,看见照片上穿着军装,戴着军帽的英俊青年嘴角微微咧开,好像在对自己微笑,她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
她难得扭捏,把照片递给自己的妈妈。妇人接过照片,眼睛里的黯淡都被点亮了。那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呀。
对于李家条件,晓慧妈妈没有想太多。家住农村,兄弟姐妹多,这些都不是问题。女儿结婚之后肯定是分家过自己的日子的,那孩子又不是家里的老大,赡养老人端茶送水的有哥嫂顶在前面,小两口的日子也会清闲点,最多提粮啊提钱啊,按时给老的就对了。
况且那孩子还在部队上,听说很受领导器重,以后发展不可限量,没准以后女儿就会跟着随军享福去。
没去随军的时候,她也可以时常待在娘家,这不就跟没有嫁出去一个样吗?简直就是菜籽落到针眼里——遇了圆(缘)了,也不枉费女儿挑挑拣拣这几年。
母女俩表了态,罗桂英也很高兴。这趟没有白跑,这三百杯也稳了一半了。
接下来的流程就是选个好日子去志文书家正式上门。志文父母如果满意,那就会给晓慧封上大红包。如果确实没有看对眼,男方也会送上礼品客气送走。
像志文这种人在外地的,只要女方上门后双方都没意见,封红包以后,男方也可以不用去女方家上门,男女双方交换通信地址即可。
通常是男方家里修书一封告知婚事已定,并附上女方地址,让男方主动给女方写信,书信往来相互了解。如果两人谈得好,等时机成熟后再通过媒人走流程:过礼——递期——结婚,如此好事始成。
几人当即拿出黄历翻看,说好了去男方家上门的日子。临走时,晓慧从包里拿出两双花样新颖的鞋垫送给大煤以示感谢。这哪是感谢,这是姑娘拐着弯展示自己的绣活呢。罗桂英于是对姑娘的针线活一顿夸。
夫妻俩挂念着家里,谢绝了堂妹一家挽留,决定立即动身回家。罗桂英来之前就想好了的,有男同志作伴,走夜路就不怕了。
于是堂妹赶紧烧火煮面,夫妻俩几口吃完就匆匆出发了。
虽说祥和区与南山区相隔不远,但从南山区到杨柳公社任家村,步行差不多要走三个多小时。
冬天白天短,走了不到一半路,天就黑了下来。两口子打开随身带着的手电继续赶夜路。
此时,乡间小路上就夫妻俩,耳边只有风吹竹林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传来远处的狗吠。事情的顺利让他们心情放松,两人一前一后,缓步走在路上。
走着走着,他们有些疲惫,感觉已经走了很久了,还没有走到杨柳公社那条熟悉的路上。李汝兴环顾四周,是自己白天走的那条路没有走岔,于是夫妻俩便提起精神继续走。
微风吹动着云层,月亮忽而出现忽而消失,月光也跟着忽而明忽而暗,更糟的是手电筒得光渐渐不亮了。
可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哪有地方买干电池呢。两人心里也开始急躁了起来,步子不由得迈的更快了。
罗桂英突然说道:“老头子,你看,大石头边上这棵分叉的树,我们经过了的,怎么又走回来了。”
李汝兴用力吞了一下口水说道:“你看错了,别废话,走快点。”
志文的事罗桂英一直放在心上的,自家周围细细寻摸了一遍,脚都跑到了,勉强挑出了两家。
第一家姑娘是老大,父母身体不好,底下还有三个弟弟,女娃当成男娃养,天天山上干活,回家还要忙着烧火洗碗喂猪,父母言语间还指望着她结婚后带着丈夫回来当扶弟魔,哎,这样的家庭不就是火坑吗?谁傻谁去跳!
第二家呢,姑娘是家里的小女儿,上头三个哥哥都结婚了,一家人疼得跟眼珠子一样,这倒不是坏事。可女娃娃二十岁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灶上农活一窍不通,就连针线活都做不成,这样的姑娘,哎!只可惜了那副好样貌!
志文在部队上顺风顺水,也养出了几分心气,自己的眼睛都过不了的姑娘,就没必要勉强牵线。
罗桂英又马不停蹄去了幺嫂家,幺嫂也帮着在自家附近寻摸了一遍,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最后想起小姑子小队有一家,罗桂英这才决定亲自上门去看看。
上午家里忙走不开,恰好女娃娃上午也要赶场摆摊,所以相看就安排在下午。
方桌右边坐的是罗桂英和堂姐,左边坐的是陌生的母女俩。
罗桂英细细打量着对面的女娃。
女娃叫刘晓慧,约摸二十来岁,眼睛大大,脸蛋圆圆,头发是流行的三七式短发,身上的衣服也很时尚,碎花袄子袖口和领子镶了兔毛边,说话语速很快,像男孩一样风风火火,是见过世面的,一点都没有一般姑娘家的羞涩。
女娃的妈就是一个寻常妇人,眉眼柔和,略带愁苦,看起来应该是个好相处的。书文妈性子绵软,如果亲家母太难缠,以后小两口扯筋过孽(吵架打架)的,不是把媒人弄来架在火上烤哇!她可是见过那种日子过糟了天天扯着媒人闹的!她才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几人围绕着两个年轻人的家庭、生活、性格等方面随意聊着天,罗桂英对这个女孩儿更满意了。
这是一个胸有成竹的姑娘。父亲早逝,她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也养成了果断强势的性格。女孩儿聪明伶俐,学了缝纫技术,在街上赶场摆摊给人做衣服,维持日常生活绰绰有余。文化是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的志文很合适。
名如其人,志文是一个书卷气浓的孩子,耳根子有点软,正需要一个性格要强的妻子。这人在部队是身不由己,家里的事情都得靠妻子一个人撑起来。如果找一个软茄子一样的老婆,这日子过起来就难了。晓慧这性格,顶门立户完全不成问题,看起来比菊容还要强上几分。
长相嘛,晓慧比志文要略差一点,但人家姑娘有能力,工作能挣钱,看起来也好生养,何况家中人口简单,只有母女俩,没有拖累,志文他妈应该会满意。
志文孝顺,他妈都点头了,他也不会多说什么。嗯,这两个年轻人算是门当户对。
罗桂英默默在心里盘算,然后从兜里小心的拿出一张照片。
这是一张一寸的黑白半身照。晓慧姑娘接过去,看见照片上穿着军装,戴着军帽的英俊青年嘴角微微咧开,好像在对自己微笑,她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
她难得扭捏,把照片递给自己的妈妈。妇人接过照片,眼睛里的黯淡都被点亮了。那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呀。
对于李家条件,晓慧妈妈没有想太多。家住农村,兄弟姐妹多,这些都不是问题。女儿结婚之后肯定是分家过自己的日子的,那孩子又不是家里的老大,赡养老人端茶送水的有哥嫂顶在前面,小两口的日子也会清闲点,最多提粮啊提钱啊,按时给老的就对了。
况且那孩子还在部队上,听说很受领导器重,以后发展不可限量,没准以后女儿就会跟着随军享福去。
没去随军的时候,她也可以时常待在娘家,这不就跟没有嫁出去一个样吗?简直就是菜籽落到针眼里——遇了圆(缘)了,也不枉费女儿挑挑拣拣这几年。
母女俩表了态,罗桂英也很高兴。这趟没有白跑,这三百杯也稳了一半了。
接下来的流程就是选个好日子去志文书家正式上门。志文父母如果满意,那就会给晓慧封上大红包。如果确实没有看对眼,男方也会送上礼品客气送走。
像志文这种人在外地的,只要女方上门后双方都没意见,封红包以后,男方也可以不用去女方家上门,男女双方交换通信地址即可。
通常是男方家里修书一封告知婚事已定,并附上女方地址,让男方主动给女方写信,书信往来相互了解。如果两人谈得好,等时机成熟后再通过媒人走流程:过礼——递期——结婚,如此好事始成。
几人当即拿出黄历翻看,说好了去男方家上门的日子。临走时,晓慧从包里拿出两双花样新颖的鞋垫送给大煤以示感谢。这哪是感谢,这是姑娘拐着弯展示自己的绣活呢。罗桂英于是对姑娘的针线活一顿夸。
夫妻俩挂念着家里,谢绝了堂妹一家挽留,决定立即动身回家。罗桂英来之前就想好了的,有男同志作伴,走夜路就不怕了。
于是堂妹赶紧烧火煮面,夫妻俩几口吃完就匆匆出发了。
虽说祥和区与南山区相隔不远,但从南山区到杨柳公社任家村,步行差不多要走三个多小时。
冬天白天短,走了不到一半路,天就黑了下来。两口子打开随身带着的手电继续赶夜路。
此时,乡间小路上就夫妻俩,耳边只有风吹竹林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传来远处的狗吠。事情的顺利让他们心情放松,两人一前一后,缓步走在路上。
走着走着,他们有些疲惫,感觉已经走了很久了,还没有走到杨柳公社那条熟悉的路上。李汝兴环顾四周,是自己白天走的那条路没有走岔,于是夫妻俩便提起精神继续走。
微风吹动着云层,月亮忽而出现忽而消失,月光也跟着忽而明忽而暗,更糟的是手电筒得光渐渐不亮了。
可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哪有地方买干电池呢。两人心里也开始急躁了起来,步子不由得迈的更快了。
罗桂英突然说道:“老头子,你看,大石头边上这棵分叉的树,我们经过了的,怎么又走回来了。”
李汝兴用力吞了一下口水说道:“你看错了,别废话,走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