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偏僻,一向是贬谪之地,这边知州、知县已是了不得的大官。
惠州知州,海丰知县等地方官吏在海港附近一块较平坦地方列队相迎,在州县仪仗的外围,还有不少随行乡绅和来看热闹的百姓。望见知州仪仗,赵行德便下马步行,知州陈克刚、知县郑严见状,也快步迎上来。
“晚生惠州知州陈克刚,”陈克刚执下属之礼,躬身道:“参加赵大人。”
“武昌侯虎驾莅临,”郑严也行礼道:“惠州一地幸何如之。”
赵行德拱手笑道:“劳动两位大人,赵某惭愧。”
这些官场客套,他已做得熟极而流。赵行德名望素著,南行每至一处靠岸,地方官必定召集乡绅名士,亲自到港口拜见。赵行德所过之处,一言一行都被人所津津乐道,主人以款待过武昌侯一次为荣。水师要清除匪患,少不了各州县地方的配合,因此,赵行德也不避嫌疑了,用心与这些地方官结交。
周和、冯糜等军官,品级也在州县之上,赵行德也将他们一一介绍给二人。
众人寒暄起来,这才知道陈克刚乃是丞相陈东的入室弟子,所以才对赵行德执晚辈之礼。
广南路是陈东苦心经营的地方,当年揭帖案子牵连,众多清流全家被贬谪岭南,许多都曾在陈东的门下奔走供事。不过,正所谓法不轻传,陈东择徒极严,像陈克刚这样的入室弟子仍然不多。这陈克刚看起来也是精明强干,赵行德不禁好奇,为何陈东不将他调到鄂州以为臂助。当年许多清流士人被贬谪岭南,此后朝廷又有移民屯垦南海的举措,他一直只是耳闻而已,陈东在鄂州日理万机,南边的情况,也未曾和赵行德说起过多少。
“陈师常言,丞相的弟子非但不是终南捷径,反而要经历更多磨练才能不孚众望,所以我们这些陈相的入室弟子,除了二三人跟随在恩师左右,其余都在广南州县,甚至在南海屯垦地历练。”陈克刚叹道,“不瞒赵先生,当年晚生被奸贼所害,举家流放岭南,晚生初来这时,见此地土地卑湿,汉人与蛮夷混杂而居,虫蛇瘴疠,人性轻悍,不知衣冠礼乐,晚生做梦都想回中州之地,可是这些年下来,亲眼看到中州移民越来越多,人口滋长,土地开垦,礼乐教化也也见成效,晚生竟有些舍不得离开这里了。”
“陈大人说的是,”郑严点点头,感慨道,“若假以时日,岭南瘴疠之地将是一片乐土。”他忽然想起一事,笑道,“下官应命,为水师募集了一些本县的货物,如茶叶、腊肉、稻米、木薯之类,虽然不贵重,但正合赵大人所用,水师若到了广州再才买这些东西,价钱就要贵上三成。”海丰县户口不众,仓廪不丰,所以郑严也只是代水师募集货物,而不是出资犒军。陈克刚与郑严二人过来拜见,除了礼数隆重之外,没有准备任何贵重礼物,送给赵行德本人的,也仅仅是些岭南土产而已。
“多谢郑大人费心。”赵行德点点头,问道,“不知朝廷大礼议进展如何了?”
他见陈克刚乃陈东的弟子,想必平常十分关注鄂州的消息,果不其然,这一下问对了人。陈东没有忘记这些远在岭南的亲信,陈克刚每天都会收到来自鄂州的邸报。据邸报上说,赵行德漂在海上这段时间,大礼议进展十分顺利,公议改元“至理”,代表天下人承认再次确认赵杞的正朔地位。参知政事侯焕寅判了弃土误民之罪,被解除官职,由礼部羁管十五年洗心悔过。礼部将建立一座省身院,专门羁押侯焕寅这样的犯官。
朝廷和州县都做了巨大的让步,公议决定各州学再推举一位副学政。从此以后,各州均有两位学政,两位学政轮流进京,二人一在京师,一在本州,这样一来就既不会耽误地方事务,也不会耽误朝廷中枢公议大事。不过,各州学政对朝廷的方案也做了修改。为避免两位学政,相互掣肘误了大事,大礼法规定,两位学政并非各自单独推举产生,而是由州学“一同”推举出来,两位若是有了龃龉的话,也只能一同辞职,再由州学推举出两位能够齐心协力的学政来。
而朝廷方面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丞相推举。经过威逼利诱,学政们终于同意不再直接推举丞相,而改由各州学推举出一名“举贤士”,再由这名贤士推举丞相。贤士只是州学意愿的代表而已,学政和朝廷命官不得兼任“举贤士”。此外,学政不再单独推举参知政事,但又明确了一人担任丞相不能超过十年,而且学政还将单独推举御史大夫和户部尚书。而参知政事同其他五部尚书一样,皆由丞相任命。总的来说,这一轮权力的重新平衡中,朝廷中枢略胜一手。虽然学政保留了弹劾丞相的权力,但当年侯焕寅与陈东为了争夺大位而竞相收买学政的情形也将有所缓解。
陈克刚笑道:“从此以后,中枢的掣肘和牵制大大减小,陈师也可放手做事了。”
郑严也点头附和:“内政修明,朝廷才好用兵于外,收复河北,继续北伐的事业。”
他二人无疑是站在朝廷中枢这边的,赵行德既是陈东的好友,又用兵平定鄂州廪生之乱。这些支持朝廷中枢的官员对他都抱有好感。鄂州事变后,许多人都觉得,赵行德堪称果断,能担当大事。此人文武双全,有军功有威望,若他能备位中枢,在陈东之后继任大宋丞相,则京东河北路三镇自然归心朝廷,将来北伐大胜可期。然而,赵行德却被派到了南海水师,在许多人眼中,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放逐,是有心人不欲赵行德入主中枢故意所为。
岭南、南海曾经贬谪出身的地方官员,对赵行德尤其同情。
州县学推举地方官之后,地方牧守的地位并不逊于京师大员,甚至隐隐有相抗之势。赵行德虽官居左卫上将军,爵拜武昌侯,也不能强迫地方官出城相迎。然而,据陈克刚所说,广南两路,如果赵行德肯弃船走陆路的话,所过州府县邑,地方官必定出城十里相迎,再送出十里。甚至有人可能到州县边境等候,再送到边境为止。而这一路过去,各地官员送的礼品只怕真要用大船来装。见赵行德满脸不信,陈克刚又笑着保证郑严所言不虚。“如此折杀赵某,”赵行德摇头笑道,“人言可畏,腆为水师都督,更不能走陆路了。”
“赵先生,”郑严语气有些异样,“你功高盖世,有什么当不得的?”
郑严未曾出仕之前,最喜读着赵行德的书。这次赵行德被贬南海水师,郑严心中颇为他耿耿抱屈。心道朝廷如此慢待,就不怕天下英雄寒心么?今日见了赵行德,就如往日想像中的赵先生一样,与之当面,只觉如沐春风。统领水师这趟差事,赵行德不但没有心怀怨恨,反而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地做事。对比朝中争权夺利的情形,郑严只觉得老天不公,但他身为朝廷命官,举止有度。即使赵行德当面,上下有别,这番感慨若如实告知,岂不让赵行德觉得自己是个攀龙附凤的小人。
“大人说笑了。”赵行德摇了摇头,“赵某一介莽夫,因缘际会做了些事情,薄有声名,却并不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多少。”他感慨了一句,又笑道,“巩固海防的事,赵某本想修书二位大人,不想两位大人亲自过来了,却是正好。”
赵行德将大星山炮台选址解说了一遍,陈克刚与郑严都点头称是,他又正色道,“水师剿灭海口,斩首容易,防范骚扰却难。各州县要保一方平安,须为其门户上锁。大宋海岸绵长,而而海寇行踪飘忽,可任意选择一处登岸劫掠,这是反客为主之势。如今,我们可以修筑炮台角寨为据点,以望楼而耳目,以巡海舟船为触角,再以烽烟互通警讯。只要一处发现海寇的踪迹,立刻就呼应四方,或张网待敌,或御敌于门户之外。我为主,敌为客,门户森严,以逸待劳,则海寇不能趁虚而入。”
............
鄂州,第二次大礼议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
所有议题都已达成了协议,三天后就是盟誓的日子。这段时间,礼部上下绷紧了神经,现在总算可以松一口气。刑部借用到礼部的书吏范昌衡每天尽心竭力地打听对朝廷不利的消息,绞尽脑汁地撰写密报,但一直没有引起上面大人物的注意,随着大礼议诸事尘埃落定,范昌衡也被调回了刑部。
不知为何,范昌衡有些失落,第一天居然睡过了时辰,来不及在路上吃汤茶便匆匆赶到了刑部当差,迎面正碰上熟人秦生。“昌衡,这些天到哪里去了?”秦生挤眉弄眼,笑道,“该不是去抓捕江洋大盗了吧?”其实,刑部的人被礼部暗中调走听用,在部内稍加用心就打听得出来,秦生是祖传的胥吏,自是知道这些事情,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和范昌衡打趣罢了。
范昌衡翻了个白眼后,秦生又神秘地问道:“今早这一件大事,你可知道底细?”
“出了什么大事?”范昌衡不解问道,心中隐隐有些莫名激动。
“弹劾。”秦生看了看左右,压低了声音,“一大早到处都在传,楚州陆学政纠集了五十多个学政,联名弹劾陈相公,你帮礼部做了这么多天的事,还没听到什么风声么?”他皮笑肉不笑道,“范大官人,在兄弟面前,你还装什么装啊?”
惠州知州,海丰知县等地方官吏在海港附近一块较平坦地方列队相迎,在州县仪仗的外围,还有不少随行乡绅和来看热闹的百姓。望见知州仪仗,赵行德便下马步行,知州陈克刚、知县郑严见状,也快步迎上来。
“晚生惠州知州陈克刚,”陈克刚执下属之礼,躬身道:“参加赵大人。”
“武昌侯虎驾莅临,”郑严也行礼道:“惠州一地幸何如之。”
赵行德拱手笑道:“劳动两位大人,赵某惭愧。”
这些官场客套,他已做得熟极而流。赵行德名望素著,南行每至一处靠岸,地方官必定召集乡绅名士,亲自到港口拜见。赵行德所过之处,一言一行都被人所津津乐道,主人以款待过武昌侯一次为荣。水师要清除匪患,少不了各州县地方的配合,因此,赵行德也不避嫌疑了,用心与这些地方官结交。
周和、冯糜等军官,品级也在州县之上,赵行德也将他们一一介绍给二人。
众人寒暄起来,这才知道陈克刚乃是丞相陈东的入室弟子,所以才对赵行德执晚辈之礼。
广南路是陈东苦心经营的地方,当年揭帖案子牵连,众多清流全家被贬谪岭南,许多都曾在陈东的门下奔走供事。不过,正所谓法不轻传,陈东择徒极严,像陈克刚这样的入室弟子仍然不多。这陈克刚看起来也是精明强干,赵行德不禁好奇,为何陈东不将他调到鄂州以为臂助。当年许多清流士人被贬谪岭南,此后朝廷又有移民屯垦南海的举措,他一直只是耳闻而已,陈东在鄂州日理万机,南边的情况,也未曾和赵行德说起过多少。
“陈师常言,丞相的弟子非但不是终南捷径,反而要经历更多磨练才能不孚众望,所以我们这些陈相的入室弟子,除了二三人跟随在恩师左右,其余都在广南州县,甚至在南海屯垦地历练。”陈克刚叹道,“不瞒赵先生,当年晚生被奸贼所害,举家流放岭南,晚生初来这时,见此地土地卑湿,汉人与蛮夷混杂而居,虫蛇瘴疠,人性轻悍,不知衣冠礼乐,晚生做梦都想回中州之地,可是这些年下来,亲眼看到中州移民越来越多,人口滋长,土地开垦,礼乐教化也也见成效,晚生竟有些舍不得离开这里了。”
“陈大人说的是,”郑严点点头,感慨道,“若假以时日,岭南瘴疠之地将是一片乐土。”他忽然想起一事,笑道,“下官应命,为水师募集了一些本县的货物,如茶叶、腊肉、稻米、木薯之类,虽然不贵重,但正合赵大人所用,水师若到了广州再才买这些东西,价钱就要贵上三成。”海丰县户口不众,仓廪不丰,所以郑严也只是代水师募集货物,而不是出资犒军。陈克刚与郑严二人过来拜见,除了礼数隆重之外,没有准备任何贵重礼物,送给赵行德本人的,也仅仅是些岭南土产而已。
“多谢郑大人费心。”赵行德点点头,问道,“不知朝廷大礼议进展如何了?”
他见陈克刚乃陈东的弟子,想必平常十分关注鄂州的消息,果不其然,这一下问对了人。陈东没有忘记这些远在岭南的亲信,陈克刚每天都会收到来自鄂州的邸报。据邸报上说,赵行德漂在海上这段时间,大礼议进展十分顺利,公议改元“至理”,代表天下人承认再次确认赵杞的正朔地位。参知政事侯焕寅判了弃土误民之罪,被解除官职,由礼部羁管十五年洗心悔过。礼部将建立一座省身院,专门羁押侯焕寅这样的犯官。
朝廷和州县都做了巨大的让步,公议决定各州学再推举一位副学政。从此以后,各州均有两位学政,两位学政轮流进京,二人一在京师,一在本州,这样一来就既不会耽误地方事务,也不会耽误朝廷中枢公议大事。不过,各州学政对朝廷的方案也做了修改。为避免两位学政,相互掣肘误了大事,大礼法规定,两位学政并非各自单独推举产生,而是由州学“一同”推举出来,两位若是有了龃龉的话,也只能一同辞职,再由州学推举出两位能够齐心协力的学政来。
而朝廷方面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丞相推举。经过威逼利诱,学政们终于同意不再直接推举丞相,而改由各州学推举出一名“举贤士”,再由这名贤士推举丞相。贤士只是州学意愿的代表而已,学政和朝廷命官不得兼任“举贤士”。此外,学政不再单独推举参知政事,但又明确了一人担任丞相不能超过十年,而且学政还将单独推举御史大夫和户部尚书。而参知政事同其他五部尚书一样,皆由丞相任命。总的来说,这一轮权力的重新平衡中,朝廷中枢略胜一手。虽然学政保留了弹劾丞相的权力,但当年侯焕寅与陈东为了争夺大位而竞相收买学政的情形也将有所缓解。
陈克刚笑道:“从此以后,中枢的掣肘和牵制大大减小,陈师也可放手做事了。”
郑严也点头附和:“内政修明,朝廷才好用兵于外,收复河北,继续北伐的事业。”
他二人无疑是站在朝廷中枢这边的,赵行德既是陈东的好友,又用兵平定鄂州廪生之乱。这些支持朝廷中枢的官员对他都抱有好感。鄂州事变后,许多人都觉得,赵行德堪称果断,能担当大事。此人文武双全,有军功有威望,若他能备位中枢,在陈东之后继任大宋丞相,则京东河北路三镇自然归心朝廷,将来北伐大胜可期。然而,赵行德却被派到了南海水师,在许多人眼中,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放逐,是有心人不欲赵行德入主中枢故意所为。
岭南、南海曾经贬谪出身的地方官员,对赵行德尤其同情。
州县学推举地方官之后,地方牧守的地位并不逊于京师大员,甚至隐隐有相抗之势。赵行德虽官居左卫上将军,爵拜武昌侯,也不能强迫地方官出城相迎。然而,据陈克刚所说,广南两路,如果赵行德肯弃船走陆路的话,所过州府县邑,地方官必定出城十里相迎,再送出十里。甚至有人可能到州县边境等候,再送到边境为止。而这一路过去,各地官员送的礼品只怕真要用大船来装。见赵行德满脸不信,陈克刚又笑着保证郑严所言不虚。“如此折杀赵某,”赵行德摇头笑道,“人言可畏,腆为水师都督,更不能走陆路了。”
“赵先生,”郑严语气有些异样,“你功高盖世,有什么当不得的?”
郑严未曾出仕之前,最喜读着赵行德的书。这次赵行德被贬南海水师,郑严心中颇为他耿耿抱屈。心道朝廷如此慢待,就不怕天下英雄寒心么?今日见了赵行德,就如往日想像中的赵先生一样,与之当面,只觉如沐春风。统领水师这趟差事,赵行德不但没有心怀怨恨,反而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地做事。对比朝中争权夺利的情形,郑严只觉得老天不公,但他身为朝廷命官,举止有度。即使赵行德当面,上下有别,这番感慨若如实告知,岂不让赵行德觉得自己是个攀龙附凤的小人。
“大人说笑了。”赵行德摇了摇头,“赵某一介莽夫,因缘际会做了些事情,薄有声名,却并不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多少。”他感慨了一句,又笑道,“巩固海防的事,赵某本想修书二位大人,不想两位大人亲自过来了,却是正好。”
赵行德将大星山炮台选址解说了一遍,陈克刚与郑严都点头称是,他又正色道,“水师剿灭海口,斩首容易,防范骚扰却难。各州县要保一方平安,须为其门户上锁。大宋海岸绵长,而而海寇行踪飘忽,可任意选择一处登岸劫掠,这是反客为主之势。如今,我们可以修筑炮台角寨为据点,以望楼而耳目,以巡海舟船为触角,再以烽烟互通警讯。只要一处发现海寇的踪迹,立刻就呼应四方,或张网待敌,或御敌于门户之外。我为主,敌为客,门户森严,以逸待劳,则海寇不能趁虚而入。”
............
鄂州,第二次大礼议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
所有议题都已达成了协议,三天后就是盟誓的日子。这段时间,礼部上下绷紧了神经,现在总算可以松一口气。刑部借用到礼部的书吏范昌衡每天尽心竭力地打听对朝廷不利的消息,绞尽脑汁地撰写密报,但一直没有引起上面大人物的注意,随着大礼议诸事尘埃落定,范昌衡也被调回了刑部。
不知为何,范昌衡有些失落,第一天居然睡过了时辰,来不及在路上吃汤茶便匆匆赶到了刑部当差,迎面正碰上熟人秦生。“昌衡,这些天到哪里去了?”秦生挤眉弄眼,笑道,“该不是去抓捕江洋大盗了吧?”其实,刑部的人被礼部暗中调走听用,在部内稍加用心就打听得出来,秦生是祖传的胥吏,自是知道这些事情,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和范昌衡打趣罢了。
范昌衡翻了个白眼后,秦生又神秘地问道:“今早这一件大事,你可知道底细?”
“出了什么大事?”范昌衡不解问道,心中隐隐有些莫名激动。
“弹劾。”秦生看了看左右,压低了声音,“一大早到处都在传,楚州陆学政纠集了五十多个学政,联名弹劾陈相公,你帮礼部做了这么多天的事,还没听到什么风声么?”他皮笑肉不笑道,“范大官人,在兄弟面前,你还装什么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