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里有了一个想法,就总是找各种材料验证它,让人不断积累偏见,让人逐渐变得脆弱。
    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逃不掉的,至少绝对的安逸不存在。所以我以后写作的主题不可能是这样的,或者说,爽文才应该是主流。
    很少有未探索的资源供年轻人冒险了吗?还是我们习惯于安稳而变得温顺了?我想都不是吧!我至今打败不了自己的恐惧,并不能说明什么。
    一个故事要有背景,或者突然地发生,慢慢走下去。那句话怎么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是人的固有属性,未必是绝对的缺点。
    好了好了,别太着急,着什么急呢?忙着去死吗?
    详略得当,这点我做不好。要一直一直提醒自己,故事是有主线的,而不是像流水账一样。
    我有点想起乌托邦的故事了,没有冒险精神,或者满足不了人类探索冒险的欲望,人类也是要渐渐失去活力的。
    科技的发展要求我们限制自己,因为人类的力量足以毁灭自己了。对生物来说,我们的力量也是毁灭性的。但是,有些低能量的生物却不惧怕人类,似乎和人类活在不一样的位面,比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鱼类等。
    有些事情只能想想了,仔细想想也都是一样的。人的本质没变,都一样。
    这本书简直是种田爽文。
    生存就是不甘心种田,于是跑到很远的地方种田。
    尝试着用第一人称写作。
    并没有太华丽的描写,很普通,但是让人看着很舒服。比如说,“不经历感觉不到”,在场景切换后,也就是矛盾点变化了之后,恐惧又完全从另一个角度出现,这些点都很好。
    突然而来的大喜和大悲,都是致命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预知大喜与大悲,即便它们永远也无法发生。大心脏就是时刻全说自己,即便发生了也不怎么样,并不能怎么样。
    做点什么,并且,在绝境之中完成了平时完成不了的事情。思虑的,是现实中的问题,并不是小孩子打嘴炮。
    其实要完成宏观的东西,牛顿力学就足够了。可是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的发展。人类就像是一个骑着没有支架的自行车,停下来就会立马倒下,倒是很像没有翅膀的鸟。
    什么是更重要的,考虑太多,把脑子都塞满了,就真能改变命运么?还是多做。可做什么呢?能做的也好,不能做的也好,都没能力把它们做到最好。是否努力意味着白白浪费?
    不想了,不过我清楚一点,思考之后的放弃,和没思考表面上一样,实际上还是不一样的。
    主人公即便在危机中,依旧考虑着如何利用这个危机保存自己,而不是一刀切彻底地躲避。
    之后就能分析出必须要撑住的位置,给自己下命令,撑住之后就会获得较长的平稳期。可以理解为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如此,思考和不回避都是它的前提。
    如果一生都是安安稳稳,自然会对一些事情痴迷,赋予它过高的权重,而越是经历风浪的人,越能给予周围事物较为合理的权值,眼睛不再发红,变得理智。
    血腥与杀戮,同理心的描述,可能未必是做什么,引发读者的思考本就是很好的写作手法。
    当人的一生被写在一个小角落里,短短几行字就是那生龙活虎,辗转反侧,负重前行,布满荆棘,雨过天晴,斜风细雨,风雨飘摇,静言思之,这一些活生生的,最后都结束了,似乎天空并没有留下痕迹。
    但这就是生命。
    积累的快感。
    我记得七堇年作品《澜本嫁衣》里面的那种求而不得的期待,与此小说合着来看,可以总结,人生,还是不要有太多期待。可以做事,但得之泰然,失之淡然。
    人的属性已经被削弱太多了,所以用钱来衡量优劣,真的是训练而成,无可非难。
    在大多数人都信奉上帝的时代,作者可以在这样的时代做出如此对抗性的无宗教的思考,让即便是现在没有宗教信仰但浑浑噩噩不知思考的我惭愧不堪。
    不要把确定的事情都当作神的旨意,就像1+1等于2并不是神说了算,这是真理。也就像人生会有磨难,不信上帝就会有磨难,那和说一加一等于二不是一样的吗?是废话,但并不因为不信上帝。
    我也想像鲁滨逊一样,活在那样的世界里,可我已没有本事而没有资源,于是我向游戏祈祷,我向我自己的精神祈祷,愿我在这两个世界里,变得自由。
    若是不满意,那就由我自己来设计。
    药物治疗肉体,书籍治愈灵魂。
    如何叫曾经沧海能为水呢?夫英雄者,胸怀大志,富有良谋,能升能隐,能大能小,其为一时得失而计较?及时未得天时,也应蓄力待时,屈身守分,岂能自戕?
    当快乐不能与人分享,那快乐就会消失,如果真是这样,与其叫分享,不如叫显摆。
    一直往好的方向看,抓住一点点可以变好的概率,这是主人公心想的,我想我们也该是如此。
    有些理论都是常理,只是需要书籍总结一下而已,如阴凉。
    主人公在安稳的时候不去冒险,因为没有必要。所以冒险也是要适当的,要掂量自身,不能因为一句“不试试怎么知道”而以身犯险,追求刺激。
    可是这个度在哪里呢?不清楚啊。
    孤岛与心屿很像。
    孤独地做了很多事,我觉得自己行了,就去做更多更难的事了,结果发现,自己只是在零头上多了一些本事,到底还是一粒沙子。所以野心越大的人,越往统御的方向奔。
    无心插柳,撒豆成兵。
    有时候,要感同身受,依旧是信息素理论,可如果一个种群的一个个体疼死了,其余个体也因为共情而疼死了,那样的种群有什么意义?沉舟侧畔,病树前头,勇敢前进就好了。
    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基于奖惩的,好久就印象好,坏就印象坏,而且最近发生的占比重大。如果一切信息都指引着自己退缩却依旧不退缩,那样的事情就属于是一生的热爱吧!
    有事这些热爱,居然需要被迫才会动手实现,想想也真是很可笑的。
    至此,我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多了一些理解。生活是一个圈,不经过大风大浪的人,连安稳的日子都没法享受。捷径,果真是这世界上最近的最远,不幸,真的是这世界上最远的最近。
    爱是驯养。
    主人公无论在什么情况,都不停止思考接下来的计划,同样是思考,却从来不思考理论上的事情,从来都是实践,实践再实践。思考实践上的事,不要胡思乱想啦!
    看见了这个故事想想我们的生活环境,确实是变得越来越挤了,小时候玩什么?朝着远处大喊,听自己的的回声,如今可没有这种地方可以供我们这样玩了,否则一定被看成是shab,可如此,人们也就不知道回声这种无处不在的东西,也就变得愚昧了,这是一种另类的愚昧。
    “它的口袋里,有两块西班牙金币和一个烟斗,对我来说,烟斗比金币有用十倍。”很值得玩味的一句话。
    我也渐渐发现了,读书还是要读经典的书,既然别人都总结好了得,何必再让自己劳累地追寻呢?
    但是也如我所说,这只能算是把权值提高了,而不能把这些一棍子打死,否则就收获不了意外的感动了。
    狗确实是这样的,容易撑死,不要喂它太多。
    这本书确实让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了生存而杀掉敌人有错吗?那杀生本身有错吗?为什么上帝不直接消灭魔鬼?在一个野蛮人的头脑里,偏偏可以生成最一针见血的拷问,而自诩不是野蛮人的我们,在回避着什么呢?
    学习与思考都不是单向的积累,而是双向的碰撞,融合,扬弃,也永远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就像时间一样,一眼看不到尽头。
    究竟是恐惧杀死我的概率高,还是不恐惧杀死我的概率高?究竟是该恐惧的时候恐惧让我庆幸,还是不改恐惧的时候恐惧让我惭愧?
    我们获得生命,不是用来浪费自己的。我们可以快乐,但不可以自我折磨,要去创造,尽量不要毁灭,别自相残杀,不要像野蛮人一样吃同类,如此还不如草履虫。
    让人类变得文明的人,可以称为神,而文明本身,是好还是坏呢?
    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令人疑惑,即便到了终点,到了未来,疑惑永远都不会消失。不会疑惑的人,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魔岛与天神的故事,凡人与不能解释的现象。我们不必要那么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把一切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都归功于天神,应该归功的,是我们的无知。
    在生死之间,文明人的忠诚远不如野蛮人。文明在何处呢?留给大家思考吧!我需要避免过度思考。
    但我不得不承认,人类在这片土地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付出了巨大的待见所换来的,要记住这些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而历史的其它用途,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当你在自我视角和上帝上角来回切换比对时,你会明白很多事,人,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但自己的命运也真的,不完全依赖与别人,这是一种,交集而非并集的一个模式。
    爱是一种相互的东西,是一种化学反应,并不是一种物理上的打击。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似乎只有善良的人更容易活下去,邪恶的人总是更容易死。
    我想要的,还是那个一内一外的模型,守正出奇。先守正,先变得聪明。
    不要被海上的危险吓得超调了,陆地上一样危险,完整的故事永远都是平衡的。
    故事永远没有尽头,然而生活要继续,就该放下书里的世界了。

章节目录


梁寒郡的日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梁寒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梁寒郡并收藏梁寒郡的日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