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来的百姓们大多都不识字,李茵没带着他们瞧那些之乎者也则的书籍,而是将人引到了启蒙童书区。
这边的书籍都是最基础的,有看图识字,有小故事,还有连环漫画。
“老丈,你瞧瞧这个。”
李茵抽出一本看图识字,翻开第一页递给老人。
这个图书是没有目录的,每页的内容都是图片加汉字,汉字上还标着拼音。
老人在褂子上擦了几下手,然后小心翼翼地捧过来。
往书上看去,是一幅野外的图画。
老者伸出食指,指着画中的小草,那草上有一条细线,指着画外的一个字体。
他开口询问李茵:“草?”
李茵握住老者的手,将其食指从图画上慢慢移动,顺着那条指着草的黑线,一直移动到‘草’字上。
她开口道:“草,老丈,这个就是草字。”
“呀!这是草!”老头盯着那个字,看了好久好久。
等到老人再次抬头看李茵的时候,李茵才指着另外一个字,那个字旁边的黑线连着的是画中的太阳。
“‘日’,这个是日字。”
老者食指指着日,也开口学嘴:“日,这个是日!”
李茵不停,继续指着下一个字:“鸟,这个是小鸟的鸟字。”
“鸟!这是鸟字!”老者声音又大又坚定。
他说罢,不再看书,只是双手微微颤抖。
他哆嗦着嘴唇,问李茵:“小娘子,你刚刚说,这书叫俺免费看?”
“对,馆子里的书都是叫人免费看的,大家也不用害怕摸脏了,看皱了,这算是正常耗损,不会叫大家赔钱。”
李茵迎着一众百姓的目光,又道:“不仅能看,还能借。”
“只要诸位留下自家的住址,然后叫村中里长作保,庄上的人核实后,便会给诸位发借书证。到时候大家再垫付十文钱押金,便能把书拿回家去看。”
“不过每次借走书籍的保留期只能是半个月,也就是说,大家得在半个月之内来还书,若是没有看完,也得来这里登记还书,然后再借半个月就是了。”
“若是有人没按时还书呢?”有百姓问道。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瞬间怒瞪着那人。
叫你免费看书,咋地,你还想不还啊!
“不是不是,我就是怕有事儿耽搁了还书的时间……”
那人瞬间怂了,他没想着不还啊。
“这个无妨,你可以叫自己信得过的人拿着你的借书证来还书。”
“或者你实在是有事儿耽误了,下次来还书的时候解释一番便可。不过你也不能总是推迟,若连着三次都超过时间限制的,庄上便会没收你的借书证,一年之内你都不能重新办了。”
“就算你真的迟了,最多也只能迟半个月,时间再长,庄子就要派人去找你了!到时候你的借书证也会被没收。”
“这个好!万一啥时候天气不好,俺进不了城,就不怕还不上书了!”
“对,这个看图识字的书,能叫俺娃娃也看看。”
“……”
百姓们纷纷叫好,有的还担心书不够多。
对此,李茵只能尽量保证像这种启蒙扫盲类的书籍,每种都多印刷几百本,其它的只能大家轮换着看。
之后两三日,有着女庄这个招牌在,图书馆很快便在长安火了起来。
跟冯三喜预料的那般,有许多的寒门学子拿着干饼过来,饿了便就着热水吃,困了就趴桌子上睡觉,一连熬上二三日的大有人在。
学子们直到干饼吃完后,才会起身离开。
好在这图书馆建的大,容纳百千人不成问题,不然大家连个坐的位置都没有。
见图书馆慢慢走上正轨,李茵就不再关注其中事宜。
管玻璃厂的晓松快急疯了,天天吵着叫她过去呢!
图书馆门口。
一辆低调内敛的马车停下。
“陈六子,你驾着马车停远点儿,这边安静,别扰了读书的人。”
王德先下了车,然后给李世民搬了车凳。
“主子,到图书馆了。”
话音刚落,李世民便掀开了帘子,他用脚踩凳,找了半天的位置。
“下次不要给吾垫这劳什子凳了,麻烦的紧。”
明明他撩起袍子一跳便下去了。
王德应喏。
马车离去,二人站在六味斋门口处。
“这建的可真好。”李世民羡慕,他如今不想再住那宫殿了,他想住水泥房。
听义妹说之后水泥房还要安装窗户,走线路。
他不晓得那是什么东西,但听着便叫人觉着好。
李世民读了一遍门外黑板上的规矩,朝着王德道:“走,我们进去。”
入门是活动区,有个很大的前台,一个小娘子在整理借书百姓的信息。
临街那一侧开着窗口,摆放着桌椅。
墙上挂着的木板上面,写着‘活动区’三个大字。
李世民瞧去,那桌子新奇的很,竟然是靠着窗沿的一长条,凳子又细又高,大家坐上去得把脚踩在横杠上。
此时正有几名学子坐在此处,就着热水吃干饼,时不时地看着窗外的街道放松精神。
李世民带着王德走向前台。
见有人来,前台的小娘子放下手中的活计,微笑着看向他们。
“二位客人,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小娘子,吾就是想问一下,那边的桌子和凳子,怎都这般怪异,坐着不难受吗?”
此次前来,李世民没有跟李茵说,他觉着这些小事情不必要劳烦义妹亲自来。
“这位郎君,这是李庄主故意设计的样式。”
小娘子道:“活动区主要留给大家吃饭用,空间不大,所以不能叫人逗留太久,得给别的读者让出吃饭的位置。李庄主这样设计,刚好合适。”
“……”李世民,原来是为了叫别人坐着难受啊:“李庄主奇思。”
“这里的书,都能看吗?”
“是呢,郎君想看什么,按照柜子上的分类,自行查找便可。”
李世民道了谢,带着王德向里面走去。
图书馆中最多的书籍不是经义类,而是农学和儿童书籍。
此时,一个身着麻衣的老丈正站在摆放儿童书籍的书架子前,认认真真地翻看着手中的书。
这边的书籍都是最基础的,有看图识字,有小故事,还有连环漫画。
“老丈,你瞧瞧这个。”
李茵抽出一本看图识字,翻开第一页递给老人。
这个图书是没有目录的,每页的内容都是图片加汉字,汉字上还标着拼音。
老人在褂子上擦了几下手,然后小心翼翼地捧过来。
往书上看去,是一幅野外的图画。
老者伸出食指,指着画中的小草,那草上有一条细线,指着画外的一个字体。
他开口询问李茵:“草?”
李茵握住老者的手,将其食指从图画上慢慢移动,顺着那条指着草的黑线,一直移动到‘草’字上。
她开口道:“草,老丈,这个就是草字。”
“呀!这是草!”老头盯着那个字,看了好久好久。
等到老人再次抬头看李茵的时候,李茵才指着另外一个字,那个字旁边的黑线连着的是画中的太阳。
“‘日’,这个是日字。”
老者食指指着日,也开口学嘴:“日,这个是日!”
李茵不停,继续指着下一个字:“鸟,这个是小鸟的鸟字。”
“鸟!这是鸟字!”老者声音又大又坚定。
他说罢,不再看书,只是双手微微颤抖。
他哆嗦着嘴唇,问李茵:“小娘子,你刚刚说,这书叫俺免费看?”
“对,馆子里的书都是叫人免费看的,大家也不用害怕摸脏了,看皱了,这算是正常耗损,不会叫大家赔钱。”
李茵迎着一众百姓的目光,又道:“不仅能看,还能借。”
“只要诸位留下自家的住址,然后叫村中里长作保,庄上的人核实后,便会给诸位发借书证。到时候大家再垫付十文钱押金,便能把书拿回家去看。”
“不过每次借走书籍的保留期只能是半个月,也就是说,大家得在半个月之内来还书,若是没有看完,也得来这里登记还书,然后再借半个月就是了。”
“若是有人没按时还书呢?”有百姓问道。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瞬间怒瞪着那人。
叫你免费看书,咋地,你还想不还啊!
“不是不是,我就是怕有事儿耽搁了还书的时间……”
那人瞬间怂了,他没想着不还啊。
“这个无妨,你可以叫自己信得过的人拿着你的借书证来还书。”
“或者你实在是有事儿耽误了,下次来还书的时候解释一番便可。不过你也不能总是推迟,若连着三次都超过时间限制的,庄上便会没收你的借书证,一年之内你都不能重新办了。”
“就算你真的迟了,最多也只能迟半个月,时间再长,庄子就要派人去找你了!到时候你的借书证也会被没收。”
“这个好!万一啥时候天气不好,俺进不了城,就不怕还不上书了!”
“对,这个看图识字的书,能叫俺娃娃也看看。”
“……”
百姓们纷纷叫好,有的还担心书不够多。
对此,李茵只能尽量保证像这种启蒙扫盲类的书籍,每种都多印刷几百本,其它的只能大家轮换着看。
之后两三日,有着女庄这个招牌在,图书馆很快便在长安火了起来。
跟冯三喜预料的那般,有许多的寒门学子拿着干饼过来,饿了便就着热水吃,困了就趴桌子上睡觉,一连熬上二三日的大有人在。
学子们直到干饼吃完后,才会起身离开。
好在这图书馆建的大,容纳百千人不成问题,不然大家连个坐的位置都没有。
见图书馆慢慢走上正轨,李茵就不再关注其中事宜。
管玻璃厂的晓松快急疯了,天天吵着叫她过去呢!
图书馆门口。
一辆低调内敛的马车停下。
“陈六子,你驾着马车停远点儿,这边安静,别扰了读书的人。”
王德先下了车,然后给李世民搬了车凳。
“主子,到图书馆了。”
话音刚落,李世民便掀开了帘子,他用脚踩凳,找了半天的位置。
“下次不要给吾垫这劳什子凳了,麻烦的紧。”
明明他撩起袍子一跳便下去了。
王德应喏。
马车离去,二人站在六味斋门口处。
“这建的可真好。”李世民羡慕,他如今不想再住那宫殿了,他想住水泥房。
听义妹说之后水泥房还要安装窗户,走线路。
他不晓得那是什么东西,但听着便叫人觉着好。
李世民读了一遍门外黑板上的规矩,朝着王德道:“走,我们进去。”
入门是活动区,有个很大的前台,一个小娘子在整理借书百姓的信息。
临街那一侧开着窗口,摆放着桌椅。
墙上挂着的木板上面,写着‘活动区’三个大字。
李世民瞧去,那桌子新奇的很,竟然是靠着窗沿的一长条,凳子又细又高,大家坐上去得把脚踩在横杠上。
此时正有几名学子坐在此处,就着热水吃干饼,时不时地看着窗外的街道放松精神。
李世民带着王德走向前台。
见有人来,前台的小娘子放下手中的活计,微笑着看向他们。
“二位客人,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小娘子,吾就是想问一下,那边的桌子和凳子,怎都这般怪异,坐着不难受吗?”
此次前来,李世民没有跟李茵说,他觉着这些小事情不必要劳烦义妹亲自来。
“这位郎君,这是李庄主故意设计的样式。”
小娘子道:“活动区主要留给大家吃饭用,空间不大,所以不能叫人逗留太久,得给别的读者让出吃饭的位置。李庄主这样设计,刚好合适。”
“……”李世民,原来是为了叫别人坐着难受啊:“李庄主奇思。”
“这里的书,都能看吗?”
“是呢,郎君想看什么,按照柜子上的分类,自行查找便可。”
李世民道了谢,带着王德向里面走去。
图书馆中最多的书籍不是经义类,而是农学和儿童书籍。
此时,一个身着麻衣的老丈正站在摆放儿童书籍的书架子前,认认真真地翻看着手中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