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于道字的重新定义,听懵了的不止阮留之一个,还有诸糅真人。
    至于其他人,则是听得有点迷迷糊糊,似懂非懂。
    诸糅真人又为啥懵?
    因为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虽然知道它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到底要用什么方式来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这一句就是明证。
    可现在,郑浪之却似乎把它给定义清楚了,那这是不是意味着,郑浪之比李圣人还厉害?
    这一结论是极具冲击力的。
    因此,当阮留之已被回得哑口无言之后,作为道家最后底牌的诸糅真人终于憋不住了,出声道:“按郑公子的说法,跟人相关的,是不是就可以归纳到人之道里去?”
    “那倒不是。”
    郑经立即就纠正道。
    “打个比方说,人饿了,就得吃东西,不吃就会死,人困了,就得睡觉,长时间不睡觉也会死,人渴了,就得喝水,长时间不喝水也会死,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还是属于自然之道,也就是天之道。”
    为便于大家理解,他又举起了例子。
    “但人饿了,去哪里找东西吃,是自己去找食物,还是去抢别人的吃,就属于行为规则,是可以规范的,所以应归入人之道。”
    他又补充道。
    诸糅真人也被说得哑口无言了。
    他原本以为,自己应该算是找到了郑浪之说辞里的一点破绽,可经郑浪之这么一解释,他就发现,那根本就不是破绽,还是在郑浪之关于道的定义之内,只不过是被划分得更细致和准确了一点而已。
    还是无法质疑!
    那怎么办?
    诸糅真人又问道:“那如何来理解‘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无奈之下,他只能换一个角度来质疑。
    他又搬出了道德经里极为经典的一句。
    郑经却回道:“关于这一句,我暂时不回答你,我还得引入其它的概念,来辅助理解这个道字。”
    诸糅真人:“……”
    “按照我刚才的定义,天之道,属于难以逆转的客观规律,因此只能去理解,去掌握,去顺道而为,这话真人应该认可吧?”
    郑经又问道。
    诸糅真人立即认可地点了点头。
    天道不可违,这是儒家荀子的说法,而在道家,李圣人也说天道不可逆,这是无可争议的。
    “天道不可违,但却是可以利用的。”
    郑经又开口了,并且举起手中的茶杯说:“打个比方说,水往低处流,是天之道,不可逆,但我利用一个杯子,却可以将其举高。
    “我利用杯子将其举高的行为,就属于人之道,属于人道对天道的利用。
    “就好比大禹治水,既然水往低处流不可逆,那他就因势利导,改变河道,将水引至不会祸害人的地方去,那也是人道对天道的利用。
    “又好比墨家发明的水车,利用工具将水引至高处,来灌溉农田,以让咱们人生活得更好,那也是人道对天道的利用。”
    他又一连举了几个极为有名的例子。
    对于这几个例子,不管是诸糅真人,还是已反应过来的阮留之,都无从辩驳,只有认可的份。
    但他们有所不解的是: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
    “很好奇我为啥要举这些例子对吗?”
    郑经似乎能看透他们的想法,接着又说道:“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天道不可违,但却是可以利用的,这就是人之道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人生存得更好。”
    说完后,他停顿了片刻。
    “我可以肯定地说,不管是圣人之道,还是俗人之道,抑或是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或者是道家的无为之道,还是墨家的机关之道……
    “任何人之道,其道存在的本意,都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更长久。
    “区别在于,圣人之道利大家,利天下,而俗人之道利己。”
    最为震撼的来了。
    人之道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更长久?
    区别只是在于是利己还是利天下?
    诸糅真人和阮留之一下又听懵了。
    而郑经却没有理会这么多,又说道:“所以你刚才所说的这一句,其实是不准确的,假如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那只能说明这人道是俗人之道,而非圣人之道,若是圣人之道,一定会学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最终的答案来了。
    轰的一声,诸糅真人和阮留之差点就被震得摊倒在地。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可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最为经典的一句啊,这家伙竟然说这一句不准确?
    你怎么不直接说圣人错了?
    “你的意思是说,圣人的这一句错了?”
    负责唱黑脸的阮留之弱弱地问道。
    虽是质疑,但却不敢太大声。
    郑经回道:“圣人说的一定是对的吗?我只能说,圣人也是人,也会存在理解不到位,以偏概全的可能。留之先生若是觉得我说错了,可以直接指出来。”
    阮留之:“……”
    我哪里能指得出来你哪里说错了?
    李圣人创作《道德经》,不就是为了通过它来论述道和德,来给世人讲述自然的规律及人世间的道理,告诫大家天道不可违,人道不可坏,坏了将祸患无穷吗?
    若是由他来定人之道,又岂会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么一理解,确实是圣人的那一句说得不够准确,他所描述的人道只是俗人之道而非圣人之道啊!
    唉,没法反驳和质疑啊!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道家圣人竟然被否认,这让他极为不爽,于是问道:“那你觉得……儒家圣人之言里,有错的吗?”
    因为不爽,他开始转移话题,将目标转向了儒家。
    “当然有啊,比如说荀子的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我觉得就是错的。”
    郑经随口就回道。
    阮留之:“……”
    连儒家的孟圣人都否定?
    孟子可是儒家大名鼎鼎的亚圣啊!
    作为曾经的儒家之人,他当然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经典启蒙作品《三字经》里的头一句,所有儒家人必学,但它的出处却来自于《孟子·告子上》。
    其原文是:“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若是按照郑浪之刚才对道的定义,把人之性善来跟水往低处流来比,就相当于把善良当成了人的天性,确实是值得质疑。
    可郑浪之却是直接否定!
    他不由得追问道:“怎么理解?”
    “婴儿出生之初,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其本性是,饿了就得吃,哪怕是抢别人的,这一点跟禽兽的弱肉强食是无异的。
    “但人之所以是人,而非禽兽,其性情中善良的成分并非天生,而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有儒家的仁道思想来引导,所以才有了善的成分。
    “若是没有仁道思想的引导,那就跟禽兽无异,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郑经回道。
    阮留之:“……”
    好像又很有道理,无从反驳啊!
    连圣人也敢否定!
    而且还没法指出他哪里错了,这道还怎么接着往下辩?
    阮留之又懵了。
    …………………………………………
    ps: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及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是儒家思想里最具争议的对立点,争了几千年,至今都还有争议,老黑干脆利用本章来尝试解一下。
    现在正是中美对抗的关键点,先不论对抗的最终结果,就论中外文化的最大差异,老黑认为,就在于善于恶。
    中国文化因为受儒家仁道的影响,所以有善的一面,行的是王道。
    而以鹰米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行的是霸道。
    那王道和霸道最终谁胜谁负?
    结果自知。

章节目录


大夏状元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近墨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近墨黑并收藏大夏状元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