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双管齐下(上)
    发生在政事堂的刺杀案终于使李庆安下定了最后的决心,他已经意识到,河的矛盾渐渐成了一道死结,尽管他不想用武力来解决什叶派穆斯林的暴乱,但除此之外,他已很难找到平息河动荡的快速办法,如果再不平息河的动乱,一旦什叶派被组织来,爆发大规模的义,河将会在唐和大食之间易手。
    为了最大程度地不使用武力,李庆安决定亲赴河,去解决河地区的危机,就在刺杀案的第二天,他便疾速赶往河,一千骑兵在辽阔的平原和山地之间疾驶,这是一次高速度的行军,每名骑兵配备了三匹优良的大宛战马,日以继夜地向西奔驰,四天后,骑兵队抵达了宁远国都城渴塞城,在那里换了战马继续疾驶,八天后,骑兵队抵达了俱战提,在那里渡过了真珠河,终于在第十一天的午,一千骑兵护卫着李庆安抵达了撒马尔罕,这次行军是一次体力和意志的考验,一千骑兵沿途换了一万匹战马,只在俱战提睡了完整的一夜,用了十一天时间便跑完了需要二十天才能跑完的路程。
    骑兵们已经筋疲力竭,到了撒马尔罕城外的大营内,他们倒地便呼呼大睡,李庆安也同样地疲惫不堪了,但河严峻的局势令他难以入眠,不仅撒马尔罕戒严,其余各国的各大城市都出现了什叶派穆斯林集会的迹象,唐军不得不实行全面戒严。
    尤其是撒马尔罕,长时间的戒严给城内的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生活困难,物价飞涨,许多人家粮食断绝,一贫如洗,为了有饭吃,许多人甚至故意违反禁令而被抓,粮食危机使祆教徒也开始不满,为了缓和危机,白孝德不得不放松戒严,从一个时辰的自由时间,放宽到了两个时辰,就是这样,城内粮食的不足,还是不断引发骚乱,唐军不得不在街头赈粥,李庆安便是在这样的局势下赶到了撒马尔罕。
    没有时间休息,李庆安立刻召见了白孝德和罗启明,询问城的情况,白孝德已经有些焦头烂额了,李庆安的到来使他长长松了一口气,这就意味着河局势将出现了转机,很多重大的决定并不是他白孝德能拍板敲定,必须要李庆安来决定。
    “禀报大将军,撒马尔罕的戒严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粮食的价格比戒严前涨了十倍,大户人家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但普通平民人家都因粮价而变得赤贫,临时关押的人犯已经超过五千人,撒马尔罕居民对唐军的不满越来越严重,昨天下午,一百多名祆教徒冲击官衙,罗使君也受了伤。”
    李庆安回头向罗启明望去,他见罗启明进来时戴了一顶帽子,便觉得有些奇怪,现在他大概猜到原因了。
    “罗使君,你的伤势如何?”
    罗启明也是三天前快马加鞭赶回撒马尔罕,昨天下午,官衙门口的粥棚发生了冲突,使他也不幸受了轻伤,他摘下帽子,额头上出现了一块伤疤,便苦笑一声道:“被一块流石砸前额,流了点血,伤势不是很重。”
    李庆安点点头对白孝德道:“我已经下令从俱战提火速运二十万石粮食来河,估计几天后便会陆续运到,你现在先尽库存发放粮食,另外,把撒马尔罕的戒严改成宵禁,允许居民白天正常生活,天黑后严禁出门,其他城市依旧戒严,不得放松,现在立刻去执行。”
    “是!”
    白孝德答应一声,转身去了,李庆安这才问罗启明道:“联席会议的情况怎么样?”
    罗启明摇摇头道:“联席会议现在已经形同虚设,每次开会就会发生激烈争吵,他们明显分成了两派,康、安、史三大国为一派,石国和其他小国是另一派,他们互相不服,使任何讨论都难以成为决策,我前天已经派人去通知所有国王,要求开会解决目前局势,另外,我还有一件事要汇报。”
    “你说!”
    罗启明低声道:“康国王宫有侍卫偷偷向我禀报,说康国国王稍芬和大食有勾结,大食使者已经来了三次,另外,安国正王和史国正王目前都在撒马尔罕,我怀疑他们在密谋造反之事。”
    河地区国王和大食有勾结,这在李庆安的意料之,面对河的乱局,大食无动于衷才是令人奇怪之事,他们必然会抓住这个机会扩大乱局,可以肯定,河的乱局和大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庆安也心有数,大食出兵河已是必然,关键是他们出兵的时机,现在布哈拉虽大乱,但动乱还没有在河各国全线爆发,它们暂时被唐军的戒严强行压住,一旦出现任何情况,比如撒马尔罕的粮食危机,就会立刻成为大规模动乱的导火线,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及时赶到河,是完全正确的决定。
    “大将军,我们要不要把他们立刻控制住?我是指三国国王。”
    李庆安摇了摇头,“不要着急,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有所企图,就不怕他们翻上天去,多派人手监视他们,另外可以用重金收买他们身边之人,时刻掌握他们的动向,尤其要找出他们同伙,时机成熟便可一网打尽。”
    “卑职明白了,卑职这就去安排妥当。”
    “等一下!”
    李庆安叫住了他,他取出一本厚厚的册子,笑道:“这是崔乾佑给我上的万言书,关于解决河的方案,他的长远建议是按信仰不同,分为两个国家,这个我不是很赞成,但他的短期方案我比较赞同。”
    “大将军说的是按居民区分开居住?”罗启明记得在议会上,崔乾佑曾经提过这个方案。
    “不!那个方案已经被我否决,他换了一个新方案。”
    李庆安道:“他建议是分而化之,什叶派总会有强硬派和温和派之分,只要找到这两派的首脑,我们严厉打击强硬派,大力扶持温和派,只要我们和温和派达成共识,再约束祆教徒的过激行为,我想矛盾应该能得到缓和,局势也会渐渐平息,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建议,而且我没有猜错的话,大食和康国国王也一定在争取穆斯林的强硬派领袖,所以你的任务就是尽快找到温和派的首脑,我要亲自和他们面谈。”
    随着唐军正式解除了戒严,原本冷冷清清的撒马尔罕街头立刻变得热闹来,男人们涌出家门,以最快的速度向饼店和粮铺狂奔,城内的十几个粥棚前都迅速排满了长队,妇女和儿童拿着陶罐、长瓶焦急地向前伸颈探望,在密水河边,更是挤满了密密麻麻来取水的男女,人声鼎沸,祆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挤在一,争先恐后地在河打水,不少孩子都跳进河,无忧无虑地大笑,享受着阳光和自由,这一刻,信仰的争端已经显得不重要了,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大街上人来人往,牵着骆驼的商人出现了,一队队士兵在街上巡逻,维持秩序,他们不再随意干涉民众们的行为,二十人以上的聚会随处可见,这意味着戒严的正式取消。
    李庆安坐在马车望着街头的情景,一排排白色的平顶房层层叠叠地在城市铺延,到处可听见焦虑地喊声,不时可见一群年轻人互相追逐,争抢怀藏掖着的干饼,这座被焦虑、饥饿和宗教冲突折磨的城市,使李庆安心沉甸甸的,撒马尔罕是河地区最大的城市,尚且如此混乱,可想而知,别的城市又该怎么样的焦虑。
    李庆安开始意识到他最初的妥协是一种错误,正是他为了稳住初期局势,便保留了所有的势力,包括河各国的国王,但正是这些居心叵测的国王导致联席会议形同虚设,河地区最终出现了一种无政府的权力空白,使各个教派的首领得以迅速填补这一权力空白,应该说,这是争端产生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搭建一种新的权力架构,让俗政府取得主导权。
    李庆安思考着各种可能的方案,取消联席会议,恢复各国自治,建立亲唐政府,大唐只掌握军队,待大唐完全控制住河后,再慢慢实施各种改革,不能操之过急,李庆安渐渐找到了解决河危机的长远办法,再配合短期手段,局面应该能稳定下来。
    这时马车经过了康国王宫,李庆安望着这座巨大的宫殿,他不由冷哼了一声,他迟早会收拾这帮居心叵测的国王。
    就在李庆安路过康国王宫的同一时刻,在王宫的密室里,康国正王稍芬、安国正王野解、史国正王那曲偌,以及昨天赶到的阿布.穆斯林的特使赛义夫,四人正在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各位,我要先告诉你们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阿布.穆斯林总督已经在阿姆河西岸集结了四万大军,随时可以越过阿姆河进攻河,你们为阿布.穆斯林总督效力的时刻已经到来。”
    赛义夫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瘦高男子,他曾是大食驻布哈拉的税务官,对河地区的情况十分了解,他因此被阿布.穆斯林选,成为河地区的联络官,见三个国王皆一声不吭,他便对稍芬冷笑道:“康国国王殿下,你难道不为这个消息感到振奋吗?”
    稍芬暗暗叹了口气,赶走了唐军又能怎么样,大食人一样会统治河,粟特诸国不过是他们两大帝国的面团罢了,随他们揉捏,去了虎又来狼,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这些国王左右都是傀儡。
    他不敢表露出情绪,便强作笑颜道:“我怎么会不感到高兴呢?大食军的到来,意味着我们翻身一天的来临,我一定会大力支持。”
    “那你们两位呢?”赛义夫的目光又投向了安国和史国正王,史国正王那曲偌立刻表示了自己的支持,尽管他也不喜欢大食人,但总比完全被唐军架空要好一点,安国正王野解却愁眉不展,他是在布哈拉发生严重暴乱之时逃出了城,来康国避难,他昨天得到消息,他的王宫已经被焚毁,库财物和各种值钱的东西都被一抢而空,除了原配妻子和儿子跟他逃出来外,其余几个妻子都不知所踪,现在他是一无所有,野解心懊悔异常,可以说布哈拉的什叶派暴乱在一定程度上和他的支持怂恿有关,但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当局势失控后,他竟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现在赛义夫又要他表态,他摇了摇头,叹气道:“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表态有什么意义?”
    “话不能这样说。”
    赛义夫笑着安慰他道:“你毕竟是安国国王,财产虽然没有了,但你的威信还在,只要你呼吁安国民众支持大食,号召他们义赶走唐军,你就立了首功,到时总督一定会重新立你为国王,给予你应有的利益。”
    赛义夫算得很精明,如果大食军进攻河,第一站就是安国,而安国还有三万唐军驻扎,直接威胁大食军渡过阿姆河,如果安国人能群反抗唐军,那么他们就会替大食军消耗唐军的部分实力,成为大食军渡河的有力保证,从这个角度上说,安国国王还是很有用处。
    野解无可选择,他只好表态道:“好吧!我支持呼罗珊总督的决定。”
    赛义夫见众人都表了态,便欣然道:“那好,就这样决定了,我刚刚得到消息,唐军已经解除了戒严,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分头联系各个什叶派的首领,将他们组织来,十天之后,举大规模义,无论如何,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成功,到时论功行赏。”
    下午,有消息传来,从俱战提开来第一批运载有五万石粮石的船只已经进入康国境内,最迟三天后,粮船便将抵达撒马尔罕,得到这个确切消息后,唐军立刻向撒马尔罕市场上投放了三万石库存军粮,用于平抑粮价,市场上的粮食明显增多和利好消息传来,使撒马尔罕高企不下的粮价骤然暴跌,喜悦替代焦虑,迅速传遍了全城,人们的不满情绪开始得到缓解。
    傍晚时分,罗启明领着五名穆斯林老者来到了李庆安的大帐。

章节目录


天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高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高月并收藏天下最新章节